最近不少人讨论中国楼市救市,总会不自觉联想到日本当年的经济困境。
同样经历过资产价格波动、政策刺激,甚至有些救市手段看起来如出一辙,于是有人担心:咱们会不会像日本那样,要是不搞大剂量放水,楼市就会崩盘,还得花二三十年才能走出泥沼?
其实,日本当年的危机远不是“广场协议”那么简单,而中国和日本在经济周期、国际环境、人口结构上的差异,也决定了咱们不会走同样的路,今天就把这事掰开揉碎了说清楚。
很多人以为日本90年代的经济泡沫是广场协议一击即溃,其实不然,外部因素只是导火索,真正的根源是日本自身经济的疯狂扩张。
80年代中后期的日本,简直是“纸醉金迷”的代名词,土地价格像坐了火箭一样往上涨,银行疯狂加杠杆,居民和企业的负债水平飙升,整个经济都飘在了“泡沫”上。
广场协议后日元升值,确实让日本的贸易顺差受到影响,但更关键的是,当时日本民间、企业甚至银行机构,看到美日之间有3%的利差,就纷纷把资金换成美元,要么存进美国银行,要么买美国国债。
可后来美元贬值,这些投资全成了亏损,尤其是很多机构用短期存款去投长期美债,一旦需要用钱就得低价抛售,再加上杠杆的放大效应,亏损更是雪上加霜。
反观中国,虽然现在也在进行楼市救市和经济刺激,但咱们的经济泡沫程度远没到日本当年的疯狂,而且从一开始就注重控制杠杆风险。
比如对房地产企业的“三道红线”、对银行房贷的集中度管理,都是在提前给市场降温,避免重蹈日本“高杠杆崩盘”的覆辙。
再看国际环境,日本当年房地产泡沫破裂时,其实占了不少“天时”,可中国现在面临的情况完全不同。
90年代日本泡沫破了之后,全球经济正处于全球化加速的阶段,美国经济发展势头良好,苏联解体后国际市场进一步开放,日本虽然国内经济受挫,但还能靠出口在全球市场上分一杯羹,国际环境对它的冲击相对较小。
而中国呢?咱们的房地产下行周期,正好赶上全球经济增速放缓、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外部需求不如以前旺盛,这确实给咱们的经济调整增加了难度,但反过来也让咱们更注重“内循环”,不会像日本那样过度依赖外部市场。
更关键的是,日本当年货币升值一直持续到1995年,而中国早在2015年就经历过资本出逃、货币贬值的压力,提前应对过类似的风险,现在对汇率和资本流动的管控经验更丰富,不会像日本那样在货币问题上陷入被动。
还有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人口,这也是中国和日本差异最大的地方之一。
日本是在1990年初房地产泡沫破灭后,过了17年,也就是2007-2008年才首次进入人口净减少阶段,出生人口小于死亡人口。
而中国在2022年就已经进入了人口净减少,比日本泡沫破灭后出现人口问题的时间早了很多。这看起来像是个“坏消息”,毕竟人口是房地产市场的长期支撑。
但换个角度想,咱们更早意识到人口问题的重要性,也在更早地出台应对政策,比如放开三孩、优化生育补贴、发展养老产业等,这些政策虽然不能立刻扭转人口趋势,但能慢慢缓解人口对经济和楼市的压力。
日本当年在泡沫破灭后,很长时间都没太重视人口问题,等意识到的时候已经积重难返,而中国提前布局,就能避免在人口问题上“雪上加霜”。
这也让咱们的楼市调整不会像日本那样,因为人口问题而陷入长期停滞。
说到底,中国和日本虽然在经济发展中都遇到过楼市波动和政策刺激的问题,但从经济泡沫程度、国际环境到人口结构,都有着本质的差异,不能简单地说“中国会重蹈日本覆辙”。
日本当年的教训确实值得咱们借鉴,比如不能搞“单兵突进”的货币政策刺激,必须配合结构性改革、债务重组,让市场和企业能“轻装上阵”;也不能忽视经济内在的风险,比如高杠杆、资产泡沫,要提前做好风险防控。
现在中国的楼市救市,虽然力度不小,但始终在“稳”和“防风险”之间找平衡,没有盲目搞“大剂量放水”,就是在吸取日本的教训。
未来咱们能不能避开“20年泥潭”,关键不在于要不要放水,而在于能不能把结构性改革做深做实,把人口、债务、产业的问题逐步解决好。
毕竟经济发展没有“复制粘贴”的道理,中国有自己的节奏和优势,只要方向对了,就不用怕走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