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的一次行动,让欧洲的最大弱点彻底显露,但同时也给欧洲指明了一条可能的出路。那么,欧洲的“痛点”究竟在哪里?它又该如何自救呢?
最近,中国企业派出大批工人赴欧洲建设高端电池工厂。仅宁德时代一家公司,就计划派出2000名工人。这件事让欧洲的短板暴露无遗。西班牙阿拉贡自治区副主席瓦克耶罗直言,中企在当地生产电池,不仅能消除外界对欧洲车企斯泰兰蒂斯集团的质疑,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欧洲汽车产业的未来。
要知道,汽车业是欧盟经济的支柱产业。全球十大最赚钱的车企中,就有四家来自欧洲。然而,欧洲在电动汽车领域起步较晚,投入不足,导致这些传统车企在新能源转型中面临巨大压力。如果它们不能尽快在电动车市场站稳脚跟,淘汰几乎只是时间问题。瓦克耶罗的话,实际上反映出欧洲在电动车核心技术上仍严重依赖中国。
不过,这种依赖并非无法接受。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合作与互补原本就是常态。真正危险的是,欧洲若继续讳疾忌医,只顾跟随美国战略,处处与中国较劲,阻碍与中企合作,那么它的未来才会更加堪忧。
事实上,欧盟近几年在重大问题上的确接连出现失误。比如在乌克兰问题上,欧洲过度依赖美国,牺牲了自身的战略独立性,反而让安全环境更加恶化。特朗普任内甚至差点将欧盟排除在关键谈判之外。与此同时,在对华政策上,欧盟领导层也缺乏清醒判断。冯德莱恩等人推动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本想保护本土产业,结果不仅阻碍了中欧合作,还在美国加征关税后让欧洲雪上加霜,经济前景更显黯淡。
这种状况已经引发欧盟内部的反思。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就批评欧盟错误的政策,甚至警告若不改变,欧盟可能走向分裂。匈牙利外长西雅尔多更是直言不讳,认为加强与中国合作是欧盟的必然选择。
好在,经历了几年的挫折,欧盟似乎开始逐渐清醒。面对特朗普呼吁对中国和印度加税,冯德莱恩表现得更为谨慎,委婉拒绝了。这表明欧盟已经意识到,美国的做法越来越不顾盟友利益,而若继续与中国对立,欧盟很可能断送自己的未来。
如今,为了避免内部裂痕进一步扩大,维系来之不易的27国联盟,欧盟正努力拉近与中企的合作。通过引入中企的资金和技术,欧洲或许能够弥补产业发展的短板,在新能源转型的竞争中重新找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