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黄金市场的火爆程度,让我想起了2011年那轮大牛市。当时我在陆家嘴一家外资投行做量化研究,亲眼目睹了散户在高位接盘的惨状。如今历史似乎又在重演——现货黄金年内涨幅39%,14只黄金ETF平均收益率34.3%,更有6只挂钩黄金股的ETF平均净值增长率达到惊人的72%。但作为一个浸淫市场十余年的量化老兵,我要提醒各位:越是这种时候,越要看清数据背后的真相。
一、狂欢背后的冷思考:当所有人都在谈论黄金时
美国经济数据疲软、美联储降息预期升温、各国央行持续增持…这些利好消息让黄金成为街头巷尾的热议话题。高盛甚至预测金价可能挑战5000美元关口,瑞银今年已经五次上调黄金展望。但你们知道吗?就在散户疯狂涌入之际,部分机构已经开始悄悄调整仓位。
我跟踪的一个量化模型显示,虽然黄金ETF规模较年初增长879亿元实现翻番,但主力资金在9月9日单日净流入15.66亿元后,次日就出现了7.8亿元的净流出。这种"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手法,在2013年黄金暴跌前也曾出现过。
二、我的十年量化心得:一个核心三个不看
经历过几轮牛熊转换后,我总结出"一个核心三个不看"的投资哲学:
一个核心:牛市「适时换股」强于「盲目持股」,前者可海阔天空,而后者只是对赌。
三个不看:
这套方法论让我在2015年股灾前成功逃顶,也让我在2020年疫情底部精准抄底。关键就在于,我只相信客观数据呈现的市场真相。
三、揭开机构的面纱:那些K线不会告诉你的秘密
很多朋友总是为上涨焦虑、为下跌烦恼,但心里都清楚——涨跌根本不是关键,背后的机构意图才是。问题是,普通投资者如何看穿机构的把戏?
经过多年实践我发现,通过大数据统计工具可以破解这个难题。简单来说就是:先把所有「交易行为」数据保存下来,经过长期积累后,再通过特定模型计算,就能识别不同的「交易行为」特征。
上图是某只热门股票的「交易行为数据图」,橙色柱体是我用了十多年的系统中反映机构资金活跃程度的指标。这个指标越活跃,意味着参与交易的机构资金越多、持续时间越长。
PS1:
上文图中的橙色柱状,是我用系统观察的「机构交易特征」数据叫做「机构库存」。
如果「机构库存」数据越活跃,那就意味着参与交易的机构资金越多,机构资金参与的时间也越长。
这只股票在45个交易日里出现7次涨停,但也正因如此,每次高位调整都会对人形成巨大心理压力。图中①、②、③、④四个位置,如果仅看走势选择出局的人肯定不少。但数据显示从我画框的位置开始,「机构资金活跃度」一直处于高位——这说明大资金非常看好该股。
同样是①、②、③、④四个位置,虽然股价都在反弹,但反弹过程中「机构资金活跃度」始终低迷。结果就是看似强势的反弹最终演变成一路下跌——直到最近几天随着指标转强才企稳。
四、当下市场的特殊风险:诱多与诱空齐飞
在当前环境下,我认为投资者要特别注意两种危险信号:
上周我就发现一个有趣现象:某只黄金股在突破历史新高时,「机构资金活跃度」反而下降了12%。三天后该股果然大幅回调——这就是典型的"利好出尽是利空"。
记住巴菲特那句老话:"别人贪婪时我恐惧"。现在打开财经媒体,关于黄金的报道几乎清一色乐观——这本身就是个值得警惕的信号。
好了,本篇就到这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谢谢点赞。
声明
以上相关信息是本人在网络收集,希望大家喜欢!
部分数据、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本人不推荐任何个股与操作。所有以本人名义涉及投资利益关系的,都是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