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底以来,中国的军工行业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推出了众多新型装备,这些装备不仅让敌视中国的国家感到压力倍增,还让一直自信的印度网民开始感到焦虑。中国的军工成就让印度逐渐认识到,自己的军工行业在与中国的竞争中几乎显得微不足道。然而,最近几天的一个变化让印度感到有些欣慰。虽然印度的军工企业并没有推出什么能够赶超中国的新型装备,但有一份来自美国的全球军工企业市值排行榜中,印度的两家军工企业竟然在市值上“碾压”了中国的两家著名军工企业,这让印度的部分民众感到振奋。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在这份榜单上,欧美和以色列的企业占据了16个席位,印度的“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HAL)排在第12位,市值为342.2亿美元,而“巴拉特电子”则紧随其后,排名第13,市值为312.8亿美元。与此对比,中航沈飞的市值为240.3亿美元,排在第18位,而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CSSC)则以228.7亿美元的市值排名第19。排行榜一公布,很多中国网友开始质疑这种市值排名的意义,他们认为,公司的市值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诸如国家的金融政策、企业性质、以及股市的情绪等,而印度网友的“过度自信”很容易导致股价被人为炒作至虚高。
具体来看,HAL是印度最大的国有航空制造企业,过去二十多年来,他们的主力产品主要是按照许可证组装的二百七十多架苏-30MKI战斗机,尽管印度并没有掌握该机的核心技术,而唯一具有“原创性”的战斗机是“光辉”系列。然而,这款战斗机的研发历程充满曲折,其性能也屡遭质疑,尤其是最新的“光辉”MK1型号,至今仍因美国GE公司的F404发动机而受限。相比之下,中航沈飞无论是在自主研发四代机、五代机、还是六代机方面,都展现了强大的实力。歼-15、歼-16系列战斗机近年来一直在大批量生产,歼-35也已开始小批量生产,并且正在逐步扩大产能,而歼-50则已经进入了试飞阶段,预计在2030年会投入量产。因此,从技术和产能的角度来看,HAL与中航沈飞之间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
同样,巴拉特电子作为印度最大的国有军工电子企业,虽然覆盖了雷达、通信设备、导引头、电子战装备等多个领域,但与中国的电子科技集团(CETC)相比,差距依然明显。CETC不仅在亚洲领先,其南京14所还能够独立研制世界先进的AESA雷达系统,而巴拉特电子至今未能研制出舰载大型AESA雷达或机载AESA雷达,其核心电子元器件大部分依赖进口。因此,单从市值来看,似乎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此外,排在榜单倒数第二位的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CSSC),作为全球最大的军民用船舶生产商,其涵盖的产品包括大型LNG船、大型航空母舰和豪华邮轮,足以证明其在船舶制造领域的领先地位。而相比之下,印度并没有类似的产品能够与之抗衡,显示出明显的技术和制造差距。
美国所发布的这份市值排行榜,似乎是为了贬低中国的军工实力,尤其在当前全球的军火市场中,中国的崛起让许多国家感到威胁。因此,借由这种榜单来推高印度企业的市值,显然是一种“刁钻”的策略。然而,从实际的军工实力来看,印度的HAL和巴拉特电子依然只是组装型企业,远无法与中国的主要军工企业相提并论。
更为客观的排名数据来源于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的全球军工企业销售额排行榜。在最新的2023年榜单中,全球前20名的军工企业中,有9家来自美国,6家来自中国,而印度仅有HAL、巴拉特电子和马扎冈造船厂三家企业跻身前100名,其中HAL排在第43位,巴拉特电子排在第67位,马扎冈造船厂则排在第94位。值得注意的是,HAL的年营业额仅为37亿美元,巴拉特电子为19.4亿美元,马扎冈造船厂为18.4亿美元,这些企业的市值为何能达到三百多亿美元,显然与印度股市的虚高和资本的过度炒作不无关系。
中国的军工企业近年来逐渐增强了高端武器的出口,像歼-10CE战斗机、红旗-9E导弹系统以及各型常规潜艇和护卫舰等,都逐步成为国际市场的新兴力量。随着中国军工企业收入的增加,未来的发展潜力无疑会进一步提升。而印度的“自豪”不过是短期的幻想,最终的现实将通过时间给予深刻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