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工人日报)
人类都生活在故事中,在故事的感染下选择了一种我们认为正确的人生轨迹。房地产的繁荣或萧条、股市的跌宕起伏、人工智能的勃兴……叙事深深浅浅地影响着人类的情感、决策和整个经济社会的走向。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希勒在《叙事经济学》一书中对经济现象背后的叙事力量进行了重点阐述,开辟了一门容易被主流经济学理论忽略的新型学问。人们往往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在这个充斥真相与谎言的信息场中,哪些叙事是人类需要的,哪些是应该屏蔽或者压根就不该出现的?这让我们又不得不面对一系列更深层的追问:人类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叙事?现有的叙事是否是正当的?
青年经济学者王权站在人类关怀的视角,从金融领域纷繁的故事中提纯凝练出以中华文化民本理念为依归的金融叙事观念,他的新著《金融叙事观:从资本逻辑到人文逻辑》(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就是这样一本可以用来解惑的书。
资本逻辑主导的叙事研究习惯采用量化模型,将人与人之间理解世界、理解彼此的心理感受层面的东西用定量指标加以表达,并作为金融研究的重要参数,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制定相关策略。在资本逐利逻辑的驱使下,随着时间推移,流行故事往往会呈现各种不同的版本。当这些故事如病毒般传播扩散时,可能会被无良商家利用,给经济带来负面后果,也深深影响着社会民众对金融机构的印象。
一方面,人们普遍以为金融行业内部,充满了各种富丽堂皇的工作空间与各色各样的高薪职位;另一方面,社会上的P2P、消费信贷和不良资产暴露出行业的隐秘性与欺骗性,以及在此基础上衍生而出的各种惊天大案,共同成为这个行业污名化的源头。
这是金融叙事渲染下的行业误读,是对金融在国家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以及与经济的相互关系缺乏深刻理解的表现。叙事经济学倾向于将学术目光投向如何让产品得到商业社会确认,如何为商家筛选符合商业规律的行动策略,但却忽视了对故事生产源头的追溯,我们应该遵循什么样的金融叙事理念,按照什么样的技术规范去讲述怎样的故事?
王权的研究,并不局限于研究叙事对社会的影响,而是更加关注叙事背后的个体福祉与普遍需求,认为财富增长的根本追求是服务人的全面发展,这就为资本逻辑朝人文逻辑转向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七章《民本之道》一节中这样写道:“金融叙事必须回归民本理念,将金融为民的发展理念真真切切地落到实处,如水之仁,善利万物,增进社会的总体幸福感。”
王权提出了“人文金融叙事观”,将资本逻辑主导的叙事引归到一种更加符合现代文明的轨道上来,让民众能够在金融故事中更好地理解资本的良治与善治,对金融运行机制产生更加深刻的价值认同。
千百年来金融求利已成铁律,但是大利与小利的取舍,义与利的甄别更应当成为一种弥漫在金融领域的无形文化。王权的著作对这些做了充分阐释,通过对抽象金融的阐释、故事源流的追溯、影像美学的探究,提炼出符合这个行业共同目标与追求的精神信仰。
这本书的出炉补益了叙事经济学在文化建构层面的不足,淡化了传统金融叙事对于数学工具过分倚重的倾向,深入挖掘神话、诗词、小说、戏剧、评书、能源等与金融故事的关联,激活了我们对于金融的未来想象,原来经济财富的增长可以与人文精神深度融合在一起。
王权从叙事源头上查找问题,将文学、哲学、金融学、新闻传播学与中华文化融通,又引接现代文明通识,架构起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叙事思想体系,也即“人文金融叙事观”。
只有从源头上对叙事观念进行正本清源,才能丰富与阐发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为中国经济走向世界提供更加独特的文化依托,这也是构建金融话语权的题中应有之义。当你听闻那些触动人心的故事时,那些共情的真实景致也会借着故事的微光照见你我。
温情的笔调、历史的脉动、文化的沉浸……信手拈来的例证恰如其分地阐释了主题。人类之所以能够回忆走过的路,总是得益于经历的一个个故事构成的路标,引导我们回顾个人成长的独特历程。当然就像作者所说,“这并不是说讲好金融故事一定要从物理空间上近距离地表现金融及相关行业的人或事,而是要从心灵空间上零距离地眷注金融行业每一位个体的生命体验、生命价值和生命真义,让金融叙事散发着人道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