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承诺增购美国原油为何恐难兑现?
【Oilprice网 8月23日报道】
作为美国十大贸易伙伴国之一,韩国已成为华盛顿关税政策改革中最引人瞩目的目标之一。经过数月的“拉锯式”外交谈判,美国最终宣布自8月7日起对韩国进口商品征收15%的关税——虽较最初提议的25%有所下调,但仍将对韩国这个亚洲第四大经济体造成冲击。作为交换条件,首尔方面同意加大对美国项目的投资力度,并承诺采购价值1000亿美元的美国能源产品,该协议旨在缓解关税措施带来的冲击。
然而,这项能源协议的实际落实难度似乎远超预期。美国政府期望韩国大幅增加对美国原油的进口,但事实上韩国炼油企业多年来已在逐步转向美国货源。船舶追踪机构Kpler数据显示,在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优惠条款及韩国运费回扣制度(该制度下西德克萨斯中质原油价格常低于中东品级原油)支持下,美国西德克萨斯米兰德原油(WTI Midland)进口量已从2020年的28.3万桶/日增至2025年的46.5万桶/日。但进一步增长空间将受到制约:过去五年间,韩国原油总进口量始终稳定在280-300万桶/日的区间;尽管美国原油份额有所提升,沙特阿拉伯、伊拉克和阿联酋仍在供应体系中保持稳固地位。数据显示,2025年至今沙特对韩日均供应量达95.6万桶,近乎其他单一供应商的两倍;虽俄乌战争爆发后俄罗斯原油进口锐减,但缺口已迅速由其他中东产油国填补。
维持这些原油流动的关键不仅在于习惯或地缘政治,更在于韩国炼油体系的基础设计。WTI属于轻质原油,而韩国高度复杂的炼炼油系统专为处理密度较重的原油设计——尤其是中东地区的原油。过度转向美国原油(继而生产更多轻质石油产品)会导致部分设备闲置,削弱运营效率和盈利能力。韩国运营的五家炼油厂均充分说明了多元化为何知易行难:最大规模的蔚山炼油厂由SK能源全资控股,目前已将WTI与来自伊拉克、科威特和沙特的重质原油混合以实现满负荷生产;雪佛龙持股50%的丽水炼油厂同样采用该模式,将日益增加的WTI原油与伊拉克重质原油进行混合;由沙特阿美分别持股63%和17%的温山与大山炼油厂,则极度依赖阿拉伯轻质和中质原油,这两种油品约占其原油加工量的80%。由于沙特资本直接参与进所有权结构,任何用美国原油替代的尝试都会遭遇阻力。而规模最小的仁川炼油厂甚至连50%的产能都难以维持,其运营限制使其根本无力消化过剩的轻质原油。
目前,韩国正逐步采取中间路线——在边际增量上提高对美国原油的进口,同时维持对波斯湾地区重质原油的传统依赖。然而在关税压力下达成的这项协议,揭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若满足美方要求,韩国炼油体系与石化产业的根基必将遭受冲击。
这使得韩国陷入两难境地:要么通过购买无法完全消纳的美国原油来取悦其最重要的盟友,要么维持本国能源体系的运行逻辑而承受更多贸易报复风险。实践中最可能出现的结果是,韩国炼油企业将小幅增加美国原油采购,把多余的西德克萨斯中质原油与中东原油进行混合调配——这种折中方案虽能保障炼厂生产平衡,却未能满足美国的预期。无论采取哪种方式,妥协的代价都相当高昂。韩国的处境令人辛酸,同时也在提醒我们:尽管政客们欲强力达成贸易协议,却无法改写炼油行业的经济规律与运行法则。
翻译 | 陈依然(微信部)
审校 | 张 颜(微信部)
编辑 | 陈依然(微信部)
注:图片来源网络,文章有删减
微信 |能源舆情
新浪微博 | 中国国际能源舆情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