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能源市场出了件挺有意思的事:印度不敢买俄罗斯石油了,中国炼油厂立马出手,以优惠价格拿下了上千万桶俄油。路透社说,咱们这个月已经买了15批俄罗斯原油,每批70万到100万桶不等,这些油预计10到11月就能运到。这波操作,既是精明的生意,也藏着不小的战略考量。
要说清楚这事儿,得先看看印度为啥缩手了。主要是特朗普在背后施压,因为美印一直没谈成关税协议,特朗普就拿印度买俄油说事,从8月底开始要对印度进口的俄油加征25%的"二级关税"。这税一加,印度炼油厂可受不了。
莫迪政府现在两头为难:既不想在贸易协议上让步开放农业市场,又不想白白多交25%的税。所以从7月底开始,印度国有炼油厂就暂停买俄油了,现在手里的订单最多只到9月份,之后就没着落了。而且俄罗斯给印度的折扣最近也收紧了,过去能享受到每桶3.25美元的优惠,现在少了不少,成本敏感的印度炼油厂自然得重新算账。
印度一收手,中国炼油厂马上抓住机会。咱们主要买的是原本供应给印度的乌拉尔和瓦兰杰原油,这些油因为印度减少采购,俄罗斯正想找新买家。中国企业趁机砍价,每桶比原来便宜了1美元,这可不是小数目——要知道乌拉尔原油最近价格在65美元左右,这1美元折扣就相当于多赚了不少利润。
这波操作纯纯是商业行为,就算中俄关系好,买油也得看价格划算不划算。现在全球能源价格波动大,能提前锁定优惠价格和数量,对炼油厂来说是很好的风险管理。而且俄罗斯现在也没别的大买家,除了中国和印度,很难找到能消化这么多原油的市场,咱们自然有底气谈价格。
不过这便宜也不是白捡的。中国炼油厂平时主要用的是俄罗斯东西伯利亚的ESPO原油,质量比乌拉尔原油好。这次增购乌拉尔原油,说白了就是冲着价格便宜去的,性价比高才买。而且咱们的采购量也有限,炼油厂处理能力和储备都有上限,不可能完全替代印度减少的进口量。
虽然是生意,但这波操作也有战略意义。通过增加采购,咱们既稳固了和俄罗斯的能源合作,也让莫斯科看清:谁才是关键时刻靠谱的合作伙伴,而不是像印度那样左右横跳,总想着利益最大化。
当然,这事儿也影响了其他产油国。因为买俄油多了,中国对沙特原油的需求就降了,一些炼油厂已经减少了9月份沙特原油的提货量,毕竟俄罗斯乌拉尔原油价格更有竞争力。但这只是短期调整,咱们不会一直这么大规模增购。
从长远看,中国还是会坚持能源进口多元化,不能太依赖单一来源。欧洲的教训就在眼前,过于依赖某个国家的能源太危险。而且美印谈判的大门还没关,万一莫迪让步谈成了关税协议,特朗普取消那25%的关税,印度很可能又会回头买俄油,到时候折扣说不定又收紧了。
所以说到底,这次中国增购俄油就是抓住短期机遇,在商言商捡个实惠。既拿到了便宜原油,又巩固了能源合作,还不用承担额外风险,这波操作确实挺精明。至于长期,咱们还是会保持多元化进口,毕竟能源安全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