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短剧创作全面进入“精耕时代”,内容同质化、创意疲软、编剧成长路径缺失等问题日益凸显。在日前举行的2025红果自制剧编剧沙龙上,针对创作者普遍面临的“写得好却推不动”、“缺乏资源支持”等困境,百余位编剧、行业嘉宾及承制方代表围绕打造精品创作的良性循环展开深度探讨,通过政策解读、趋势洞察与实战经验共享,为短剧行业从量变到质变提供系统化解决方案。
实战分享破解精品创作难题
过去几年,短剧凭借“情绪张力强、节奏紧凑”的内容特性实现快速增长。随着用户审美持续提升、平台审核日趋规范、商业化路径不断深化,行业粗放增长时代已经结束,迈入以质量为核心的“精耕时代”。
沙龙现场,三家承制方代表从制作端分享了选本标准与实操经验,为编剧提供了具象化的创作方法论。秋元影视总制片段镔建议编剧优先考虑符合竖屏短剧“快节奏、强冲突”特性的新颖题材。他鼓励在现有IP基础上进行“微创新”,融入传统元素以丰富人物内涵,或将真实正能量事件巧妙融入剧情。“创新不是天马行空,而是建立在用户洞察基础上的精准创新,”段镔在分享中强调,唯有不断拓展题材边界,才能避免陷入同质竞争,真正赢得市场先机。
四月联盟内容负责人羊驼提出了“三维度精耕法”:节奏上要明快紧凑,开场即能迅速抓住观众注意力;情绪设计上要精准密集,持续强化张力;人设塑造上需通过角色首次出场和第一句台词,快速建立鲜明反差,用最短时间立住人物形象。他认为:“内容是决定短剧成败的核心,需要从这三个维度进行精细打磨。”
除了题材和内容本身,宙途文化合伙人圈圈则从制作角度强调了数据参考与多方协同的重要性。他建议编剧多关注平台用户偏好和市场数据,同时具备“制作思维”,理解每行文字背后的拍摄成本与执行难度,在创作时兼顾剧本吸引力与市场落地性。“精品创作需要兼顾艺术性和可行性,”圈圈表示,真正的好剧本,应该是能高效转化为优质成片的剧本。
推动创作从“凭感觉”走向“有依据”
面对行业痛点,业内人士直言“精品化是唯一出路”。为此,行业正在构建精品创作方法论体系,从题材创新的差异化、叙事结构的精密性、人物塑造的立体感三个维度建立全新评估标准,回归“内容为王”的本质,真正实现“叫好又叫座”的创作目标。
基于平台数据洞察,活动发布了优质内容创作的方向建议。面向男性观众市场,重点关注都市奇幻、现实题材创新和种田文改编等方向;面向女性观众群体,则推荐女性成长叙事、奇幻爱情和年代情感等题材。这些方向既避免了过度竞争,又具备较强的商业化潜力。
“下半年的剧本趋势会是什么样?”针对编剧们关心的问题,主办方结合平台数据,指出在内容要求上作品既要有情绪流的叙事张力,又要具备强卡点设计,同时在设定和情节上兼具创新性与逻辑性。这套标准为创作者提供了明确的质量导向,帮助编剧在保持创作个性的同时符合市场需求。
短剧作为新兴内容形态,吸引着越来越多优秀影视从业者加入,持续为行业注入源头活水。为支持优质内容创作,活动推出了行业首创的双重激励政策,通过专项资源倾斜和制度保障,激发创作活力。新政策特别面向编剧工作室推出专项扶持计划,以系统性机制助力新人编剧“入行、成长、出圈”,实现从个体成长到生态繁荣的良性循环。
沙龙主办方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此类活动帮助编剧更清晰地了解“什么样的本子能拍、能爆”,推动创作从“凭感觉”走向“有依据”,让爆款不再是偶然的流量奇迹,而是建立在科学方法论之上的必然结果。
未来,精品创作将成为推动行业健康发展的核心引擎,通过平台、编剧、承制方三方的协同努力,短剧行业有望建立起从创意孵化到市场验证的完整产业闭环,实现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邱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