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A股市场不断走高,公募FOF纷纷增加权益配置比例,这类产品收益迎来反弹。FOF基金年内收益率超20%!普通人如何借“基”抓住股市红利?
2025年的基金市场,最让人意外的莫过于公募FOF的强势回归。
曾几何时,FOF因收益平庸、规模缩水被戏称为“鸡肋”,但今年画风突变——
收益创五年新高:截至8月18日,全市场超95%的公募FOF产品(不同份额分开计算,下同)年内收益为正,最高回报达34.28%,远超同期银行理财和债券基金。
规模逆势增长:二季度FOF总规模突破1656亿元,较年初增长24%,新发产品中甚至出现单只募集60亿元的“爆款”。
渠道力推:招商银行、蚂蚁财富等头部平台将FOF列为“养老专栏”主推产品,甚至打破常规,同时展示多家公司的FOF。
为什么市场突然青睐FOF?
答案藏在投资者的痛点里:普通人面对上万只基金无从下手,既怕选错基,又怕波动大。而FOF作为“基金买手”,通过专业配置降低风险,恰好切中了这一需求。
FOF的逆袭并非偶然,其策略调整和资产配置思路值得深挖——
调仓方向:从债基转向权益资产,拥抱高弹性赛道
减债增股:2025年二季度,FOF大幅减少债券基金配置,例如部分产品债基占比从79.5%降至16.7%,转而加仓股票型基金,尤其是港股创新药、半导体、AI等科技成长板块。
全球布局:头部FOF如国富平衡养老三年FOF,不仅配置A股,还通过QDII基金布局美股科技股、港股医药股,分散单一市场风险。
策略进化:从“固收+”到“权益+”,灵活应对市场
目标风险型FOF:如“平衡型FOF”通过动态调整股债比例,在波动中捕捉收益。
目标日期型FOF:为特定退休年份设计的基金,随年龄增长逐步降低权益仓位,兼顾长期收益与风险控制。
渠道赋能:银行与互联网平台联手“破圈”
场景化推荐:招商银行“TREE长盈计划”将FOF与用户生命周期绑定,例如年轻用户优先配置科技主题FOF,临近退休用户侧重红利低波策略。
数据化工具:蚂蚁财富通过用户风险测评,智能匹配FOF产品,例如“保守型”用户推荐偏债混合FOF,“进取型”推荐港股科技主题FOF。
面对琳琅满目的FOF产品,普通人无需复杂操作,只需把握核心逻辑——
明确需求:先问自己“要什么”
求稳:选择偏债混合FOF,适合短期资金或风险厌恶者。
求进:关注科技、医药主题FOF,但需接受短期波动,如年内最高回撤超20%。
长期养老:目标日期FOF可“一键规划”,例如2045年退休人群,当前权益仓位约50%,未来逐年降低。
筛选技巧:看数据而非“噱头”
业绩稳定性:优先选择成立3年以上、年度排名前30%的产品。
费用透明:避免管理费+申购费的双重收费,选择费率低于1%的产品。
持仓分散度:查看前十大重仓基金,若集中度过高,如单一基金占比超20%,需警惕风险。
长期持有:用时间平滑波动
定投策略:每月投入固定金额,避免一次性买在高点。
忽略短期波动:FOF的优势在于“慢富”,例如2022年市场下跌时,头部FOF平均回撤仅8%,远低于偏股基金20%的跌幅。
2025年的FOF热潮,本质是市场对“专业分工”的认可。对普通人而言,与其在数千只基金中盲目试错,不如选择一只与自身需求匹配的FOF,让专业团队帮你“买基”。
*本文数据及案例均来自公开信息,仅供学习交流,内容中基金及股票类型仅供展示使用,所有内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