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人的期望很简单,就是淡化个人、强化公司,加大研发投入,让公司成为一家真正的、正常的机器人企业。
来源丨资本传记
一家曾经风光无限的企业——伯朗特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正深陷一场前所未有的内部纷争。董事长兼总经理尹荣造提出的200万元固定月薪议案,以及此前索要9位数年终奖的要求,在公司内部和投资界掀起了惊涛骇浪,投资人更是怒发公开信要求罢免他,这场风波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伯朗特机器人成立于2008年,在创始人尹荣造的带领下,逐渐在机器人领域崭露头角。公司早期专注于机器手的研发与生产,凭借着朴素的供应链管理和明显的成本优势,出货量持续增长,在2013 - 2015年间,机器手业务一直保持着正向的现金净利润。2014年,伯朗特成功挂牌新三板,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借着机器人市场的东风,其市场份额不断扩大,逐渐成为行业内的知名企业。
然而,近年来伯朗特的发展却陷入了困境。从2020年到2023年,公司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持续下滑,营收从4.47亿元降至2.01亿元,净利润也从盈利7383.3万元转为亏损1.25亿元。尽管2024年业绩有所回升,但仍未摆脱亏损的局面,直到今年上半年亏损才大幅收窄。公司业绩的下滑,无疑让股东们忧心忡忡,也为此次内斗埋下了伏笔。
今年7月,尹荣造向董事会提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议案:未来十年公司全部净利润减去一块钱后的所有资金,作为他个人奖金。此议案一出,便遭到了董事们的强烈反对。在被否决后,尹荣造又提出了200万元固定月薪的提案,同样未能通过董事会审议。这一系列举动,让投资人君岚投资坐不住了。君岚投资代表人李博铮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独家采访时,道出了这场内斗背后的深层原因。
原来,尹荣造除了自己持有伯朗特21.65%的股权外,之前还通过“荣造一号基金”掌握了约40%的投票权,从而成为公司的单一大股东。但近期,“荣造一号基金”已完成清算,所有投票权回归原始出资人手中,尹荣造即将失去对公司的绝对掌控。这才是他近期一系列“疯狂”举动的根源,试图通过提高薪酬等方式,在失去控制权前为自己谋取更多利益。
回顾君岚投资与伯朗特的渊源,早在2015年,君岚投资就对伯朗特机器人有所关注。当时伯朗特的机器手业务发展良好,成本优势明显,出货量持续增长,给君岚投资留下了深刻印象。但由于对董事长尹荣造的发展能力以及公司从机器手向机器人转型存在顾虑,君岚投资当时并未出手投资。直到2018年、2019年,伯朗特的机器人业务开始放量,市场反馈良好,且公司估值相对便宜,君岚投资才决定入局。
然而,近两三年来,尹荣造的变化让投资人始料未及。一方面,伯朗特机器人两次被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后续还被摘牌,这对公司的声誉和发展造成了巨大冲击;另一方面,“荣造一号基金”到期,尹荣造的控制权受到威胁,他的行为变得愈发激进。
在公司治理方面,尹荣造的一系列操作也引发了股东们的不满。2024年3月12日至2025年4月,他先后四次修改公司章程,其中不乏一些让人匪夷所思的内容,甚至将歌曲写入公司章程。而今年4月的一次修改,更是规定董事必须是“跟公司签劳动合同”的在职员工,这一举措使得未经尹荣造同意,股东再也无法派出董事代表捍卫自身权益,哪怕持有再多股份。
从公司的实际运营情况来看,伯朗特并非毫无优势。今年的半年报显示,公司账上还有1.5亿元现金,并且没有银行负债,在机器人本体行业,其国内出货量能排到第三,7月份仅本体就卖了8700多台。李博铮也表示,一直认为“伯朗特是伯朗特,尹荣造是尹荣造”,公司本身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不应被个人的不当行为所拖累。
君岚投资作为伯朗特的第十大股东,此次出面号召股东会,旨在维护公司的正常治理秩序。李博铮表示,君岚投资中立客观,对公司的伤害最小,且与除尹荣造之外的公司管理层意见高度一致。目前伯朗特的情况十分尴尬,尹荣造和其他管理层甚至不在一处办公,公司官网、官微等公开渠道的信息发布也高度割裂,尹荣造作为董事长,每天在短视频平台直播,却无心公司的经营管理。若投资人再不站出来,公司的管理层可能会全部出走,这将给公司带来巨大损失。
8月18日,伯朗特将召开今年第一次临时股东会,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修改公司章程。投资人希望借此机会,凑足三分之二以上的股东同意,修改不合理的公司章程条款,最终达到罢免尹荣造的目的。对于伯朗特未来的发展,投资人的期望很简单,就是淡化个人、强化公司,加大研发投入,让公司成为一家真正的、正常的机器人企业。
这场伯朗特的内斗风暴,不仅关乎公司的未来走向,也给整个机器人行业敲响了警钟。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平衡创始人、管理层与投资人的利益,如何建立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