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首席记者 王海荣
“我们在超材料这一‘卡脖子’技术领域攻克了从实验室到‘大规模量产’的世界级难题,在各类先进航空装备中实现了全方位、深层次的应用,为我国航空事业的蓬勃发展筑牢了坚实的技术根基!”7月27日,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长、光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若鹏的这番讲话激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这场在佛山潭洲国际会展中心举行的光启15周年庆祝大会集结了4200多名员工,许多人是从河南、湖南、天津、四川等地的生产基地或研究机构赶来,将整个会展中心2号馆挤得满满当当。
图片说明: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长、光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若鹏在7月27日的光启15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演讲。 (受访单位供图)
在刘若鹏身后的巨型屏幕上,一长串数字让人印象深刻:十五年来,光启累计完成11.72万张设计图纸绘制,搭建54.5万个数字仿真模型,撰写超材料设计技术文档7.74亿字、工艺制造大纲38.28亿字;开发设计源代码1331万行,积累实测成像图220万条、实测曲线8000万条;打造定制化超材料专用设备4641套、特种工装8646套,研发定制化基础材料161款……
其中,38.28亿字的工艺制造大纲相当于3700多部《平凡的世界》的总字数。
锚定主航道驶向超材料蓝海
2010年在深圳创立的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是光启的策源地,名字源自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团队的主要成员都是从海外留学归国的青年学子,专注于面向超性能电磁调制能力的超材料底层科学研究。
15年来,光启锚定超材料产业主航道,作为创始人的刘若鹏带领团队在创业初期便迅速构筑起知识产权护城河,用技术专利为超材料发展筑牢根基。进入产业化关键阶段,又以“深度创新+成本革命”双轮驱动,突破技术转化瓶颈与规模化生产难题,推动企业实现从实验室成果到产业化的跨越式发展。
在7月举行的这场15周年庆祝大会上,光启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发明创造并大规模量产了第一至第四代超材料技术的系列产品,为国家打造了优异的电磁调制、航电、承载结构功能一体化的解决方案,推动先进航空航天等装备领域在“设计、材料、制造一体化”的全面升级。构筑起“1总部+5基地+7大能力平台+8大专业公司+1919家上下游配套”的全产业链布局,实现了从底层技术到系统应用的自主可控,成为超材料领域的领跑者。
“深度垂直”打造全链条创新与自主制造能力
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契机,出现在光启成立七周年之际。
在2017年,刘若鹏前瞻性地提出“深度垂直”产业发展战略——以大规模核心材料开发为抓手,系统推进超材料产业链垂直整合。这一战略不仅构建起覆盖超材料产业链上游的产品矩阵,更打通从原材料供应、关键零部件制造,再到超材料终端成品及服务的上、中、下游。
图片说明:光启创始人刘若鹏于2017年提出光启“深度垂直产业战略”。 (受访单位供图)
“深度垂直”产业发展战略的坚持,帮助光启在全链条技术创新与自主制造的征程中越走越远。
在知识产权创新层面,光启持续深耕技术护城河建设。目前已累计申请专利超6000余件,获得授权专利4000余件,超材料领域专利申请总量稳居全球第一,以专利矩阵构筑起难以逾越的技术壁垒,为行业技术主导权与产业竞争力提供了核心支撑。
技术创新方面,光启团队先后完成了四代超材料技术的迭代升级。其中,第四代超材料技术在我国先进航空装备上的应用,不仅帮助相关装备在性能上打造出跨代技术的领先优势,还彻底改写了以往在相关技术领域的竞争局面。
图片说明:光启技术生产基地内的自动化生产线。 (受访单位供图)
应用创新方面,光启自主研发了全球首款低成本可量产超材料无人机。从团队组建到成功首飞,整个项目仅耗时3.5个月,其间还高效完成了数十次设计优化迭代。目前,光启已成功制造出多台高性能原型机,并顺利完成了包括极端环境测试在内的多架次试飞任务。
值得一提的是,光启对无人机的探索可追溯至2015年——彼时对低空无人机、飞行器研制与应用的提前布局,为今日在无人机领域的快速突破奠定了坚实的团队基础与经验积淀。
“技术整体的支撑度在提升,再加上企业自身能力的增强,正帮助我们把以前的梦想一个个再捡起来。”刘若鹏说。
两轮变革炼就企业管理“密钥”
从最初的研究院,到如今形成深圳总部,以及佛山、洛阳、株洲、天津、乐山等5大超材料生产基地,光启的队伍不断壮大。无论是生产经营,还是行政管理,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企业的不断壮大,也逼着刘若鹏从一名精力充沛的科技达人迅速完成“科学家+企业家”的蜕变。
他选择全数字化经营管理与全智能化决策的双重升级,作为打赢这场管理改革攻坚战的“密钥”,进而构建起高效、透明、科学的现代企业运营体系。
2021年,刘若鹏提出“持续管理数字化变革”的治理理念,之后又自主开发了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对人、机、料、法、环、测的全流程覆盖。
面对超材料复杂结构件大规模制造与交付的需求,刘若鹏进一步推动管理升级,通过AI大模型团队的设计与研发,让企业实时掌握生产进度、质量状况、库存水平等关键信息。同时,依托大数据分析与AI技术,为战略规划、市场预测、产品研发等提供精准数据支持与科学决策依据,大幅提升了运营效率与交付能力。
图片说明:2022年,光启的“持续成本革命”经营理念取得重大进展。 (受访单位供图)
与此同时,另一场“持续成本革命”也让光启实现轻装上阵。
在生产制造方面,通过推进核心材料与关键制造的自主化进程,在确保质量且稳定供应的基础上,成功实现成本降低40%-97%。在供应链管理方面,通过价格谈判、集中采购、优化采购周期以及优化付款结构等有效措施降低成本。
一系列降本增效组合拳打下来,2024年光启的单位收入成本结构较2020年实现显著优化:物料采购成本下降55%,人力成本下降33%,管理费用下降81%,综合运营成本降幅达56%。
未来15年见证更多“中国创新”
人才是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自成立伊始,光启便将人才战略置于企业发展的首要位置,通过构建全周期人才培养体系以及实施多维激励机制,精心打造了一支既具备深厚专业素养又拥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团队。
高密度、高强度的研发实践,将众多一线员工迅速从“一张白纸”培养成能够在重大工程中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截至记者8月5日发稿时止,光启已自主培养产品技术大总师及总工13名、博士后134名、研发设计人员649名、核心研发技术骨干94名,在职员工总数超4200人。
一个个特色鲜明的企业文化符号被作为光启“一号员工”的刘若鹏不断提及:“深度创新,以终为始”的创新战略,“能吃苦、能打仗、能坚持”的“三能”精神,“实干兴邦、公平公正、赏罚分明”的用人观……
“未来15年,我觉得微观设计的信息化、智能化将更进一步。在底层的高分子结构方面,也有望出现人为的设计制造。”刘若鹏透露,正计划成立新的研究机构,在为这种颠覆性的创新提供更底层的技术支撑的同时,开发全新的微观材料设计制造工具和配套手段。
刘若鹏表示,今天的超材料4.0已经是整个领域里最先进的技术,光启的研发团队正在思考超材料5.0的发展趋势,未来会将更多的传感技术、新一代半导体技术用在超材料5.0的开发中,让其在电子空间或数据链上具备更强的特性,让装备实现完全不同的功能。
“未来15年,光启将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科技与时代变革,与更多同行者共拓万亿新兴市场。把超材料技术刻进祖国装备,让世界在超材料革命的浪潮中,见证中国创新迸发的磅礴力量!”刘若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