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空纸
编辑 | 空纸
前言
在全球产业链深度重塑的关键时刻,资源安全正成为大国博弈的新焦点。 作为高科技产业不可或缺的“工业维生素”,稀土材料的战略价值愈发凸显。
中国,凭借其对全球稀土精炼与加工的主导地位,逐步由资源供应国转变为规则制定者和技术控制者。而欧美国家则在对华依赖与地缘竞争的双重压力下,不断寻求突围。在这一背景下,一场围绕稀土资源的博弈悄然上演。
欧盟的“访华威胁”、美国的“资本救市”、中国的“精准反制”,背后是一场没有硝烟但极其深刻的全球供应链战争。
这场竞争的胜负,不仅关乎资源本身,更关乎未来产业竞争格局的重构。
战略资源成为反制武器
随着中美贸易摩擦的持续升级,中国对稀土出口的管理步步收紧,释放出强烈的战略信号。2025年4月正式实施的《稀土管理条例》,将稀土的开采、冶炼、出口等环节纳入法治化轨道,要求出口产品必须明确最终用户与具体用途。
这一法规被视为中国在资源安全领域的系统化升级,彻底改变了西方对中国稀土“无限制供应”的幻想。
中国当前不仅是世界第一大稀土开采国,更掌握着全球92%的稀土精炼产能和超八成的深加工技术专利,形成了完整、高效且具有技术壁垒的产业链体系。
这种强大掌控力使得稀土不再只是出口商品,而是成为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筹码”。
面对中国的出口管控政策调整,全球市场反应剧烈。2025年5月,中国对美稀土出口同比骤降80%,直接导致通用汽车芝加哥工厂因关键部件短缺被迫停产,引发美方强烈关切。
欧盟方面更为紧张,其对中国稀土磁铁依赖度高达98%,德国、法国等制造业大国已感受到巨大的压力。
中国此轮加强管控并非孤立行为,而是多年来战略布局的结果。从技术出口限制清单的更新,到加强对非法稀土产能的整治,中国正通过法制化、体系化手段,把握产业链的主导权。
这不仅是出于资源安全的考量,更是为防止高性能稀土材料落入军事用途或被不透明流转而采取的正当措施。
欧美反击失利
在中国稀土管控的压力下,美国和欧盟开始寻求“突围”方案。2025年,美国国防部宣布对本土唯一稀土企业MP Materials注资4亿美元,持股15%,成为最大股东。这一动作标志着美国政府正式将稀土产业纳入国家战略层面。
MP Materials虽然近年来动作频频,在内华达州芒廷帕斯矿区建设“10X工厂”,并宣布试产钕铁硼磁体,但从技术能力、产品纯度到产业链闭环能力,仍远落后于中国。其分离技术需向中国授权,产品成本高出中国30%-40%,且无法生产军工级高纯磁体。
为了吸引资本,美国政府出台了保底收购政策,即市场价格低于每公斤110美元时由政府补贴差价。摩根大通、高盛等金融机构紧随其后追加投资11.5亿美元,助推重稀土分离产线扩建。然而专家普遍认为,即使在政策与资金双重推动下,美国实现稀土产业自主仍需10-20年,并需投入上万亿美金。
更大的难题还在于专业技术人才储备长期匮乏,产业链协同基础薄弱,短期内难以成势。
与此同时,欧盟的反应则更具政治色彩。2025年6月,欧盟驻华大使托莱多公开向中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30天内解决稀土磁铁出口问题,否则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将取消7月访华行程。这种“威胁外交”的姿态引发中方高度警惕,并在欧洲议会内部激起广泛争议。
冯德莱恩在访华前夕接连发表强硬言论,将中国与俄罗斯的合作称为“欧洲不稳定的根源”,要求中方停止对俄支持、解决产能过剩、放松稀土出口等。
然而,这种“政治压制”并未奏效。反而激起欧洲内部的分裂。74名欧洲议会议员联名提出对冯德莱恩的不信任动议,指责其对华政策失策,损害欧洲工业利益。
中国反制策略升级
面对美欧的围堵与威胁,中国采取了更为成熟而精准的反制措施,不仅在技术上设限,还在贸易上实施差异化策略。
2025年7月,中国商务部发布公告,对来自欧盟的白兰地征收27.7%-34.9%的反倾销税,理由是长期存在低价倾销行为。这一举措直击法国的经济软肋,干邑酒业为此一片哗然。作为欧盟白兰地出口的重要市场,中国的这一反制措施引发巨大震动。然而中方并未“一刀切”,而是预留了“谈判空间”——34家欧盟企业若签署价格承诺,可豁免高额税率。
这种“有理有据、有软有硬”的反击方式充分体现了中国的策略成熟度。在出口管理方面,中国也加快稀土溯源系统的建设,从矿山到出厂全流程监管,确保出口稀土产品不被用于军事或违禁用途。同时,中国积极鼓励本土企业延长产业链,将稀土材料加工成终端零部件出口,如为任天堂游戏设备提供的钕磁铁,在中国组装后出口,既保障了贸易利润,也强化了产业链控制力。
更重要的是,中国对欧洲企业的民用稀土申请并未“一概否定”。商务部明确表态:“只要用途合法,当天就可获批。”这种灵活管理方式,在坚定战略立场的同时,也为合理合作保留了空间,展现了中国作为大国的理性与底线。
中国目前已形成以中国稀土集团和北方稀土为核心的“双雄格局”,掌控国内85%的稀土开采指标和90%的冶炼产能,实现了集中统一管理。而欧美依赖的稀土精矿,即便自采,最终也需送至中国完成高纯度精炼,短期内难以打破依赖链条。
结语
在这场围绕稀土的博弈中,表面是出口与供应的争执,实则是全球产业链主导权与战略安全的深度较量。中国通过技术封锁、法律制度建设、产业链整合及贸易反制,构筑起难以撼动的壁垒。欧美试图以“政治施压”破解中国稀土优势,最终却陷入内部纷争与技术困局。
冯德莱恩的“访华威胁”未能撼动中国立场,反倒暴露出欧盟对中国资源的高度依赖。而美国虽然高调投入资本试图突围,但在技术壁垒和产业链配套方面的长期落后,注定其“自主梦”道阻且长。
正如中国外交部长王毅所言:“稀土应是中欧合作的黏合剂,而非对抗的导火索。”面对未来更加复杂的全球竞争格局,那些真正掌握资源、技术和规则的国家,才有能力在国际博弈中立于不败之地。中国已经做好了迎接长期战略博弈的准备,并以稳健与理性构筑起新的国家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