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近年来,我国着力构建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成效显著。截至2024年底,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14万家,其中1.46万余家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这些企业是细分领域“隐形冠军”的坚实后备力量。
德国管理学家赫尔曼·西蒙将“隐形冠军”企业的成功归结于三大支柱:专注、创新与国际化经营。其研究表明,正是大量深耕细分市场的德国中小企业,奠定了德国制造业的坚实基础。当下面对新形势,我国加快培育本土“隐形冠军”型专精特新企业,对于补齐产业链短板、提升制造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天津滨海新区作为先进制造业高地,已涌现出一批“隐形冠军”企业。它们长期专注于特定细分市场,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产品质量卓越,市场占有率领先。凭借持续的创新能力,这些企业构筑起独特竞争优势,并具备了开拓国内外市场的实力。重钢机械深耕非标重型装备制造,通过精细化管理和持续的创新,创造了30余项“世界第一”,现已成长为行业翘楚,跻身全球领先行列。塘沽一阀专注流体控制领域30余年,其多种特种阀门产品性能国内领先,并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行列。联博化工聚焦工业尾气回收技术,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华迈能源则在天然气应急调峰与清洁能源装备领域占据领先地位。这些企业都在各自细分市场专注主业、掌握核心技术、产品声誉良好,在市场中以“小体量”撬动“大价值”。
当前,正值鼓励“补链强链”、推动进口替代、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机遇期,为“隐形冠军”企业拓展市场创造了有利环境。与此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这些企业面临的现实挑战。一方面,不少企业规模体量较小,在全球市场的品牌知名度和资源获取上仍有不足,国际化跨文化经营能力亟待加强;相较德国众多传承百年的“冠军”企业,我国“小巨人”企业多处于成长初期,其管理和制造能力需持续精进。另一方面,技术迭代和市场变化加快,持续的研发投入、人才引育和高质量的运营能力,成为企业保持领先的关键考验;面对激烈的竞争和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如何在细分领域精耕细作,并持续提升质量竞争力和韧性以应对不确定性,是每一家希望成长为“隐形冠军”的企业必须直面的课题。
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并结合当前发展实际,天津可从以下几方面发力:一是加大技术创新支持,推动企业持续攻克“卡脖子”难题;二是促进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构建“链主+配套”产业生态集群;三是助力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全球资源整合能力;四是推动数智化和绿色化转型,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企业管理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此外,积极鼓励各类协会平台发挥作用,通过资源链接、能力提升与经验共享,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打造更多“隐形冠军”,不仅能夯实区域制造业底盘,也将在全球价值链中提升竞争力,赢得话语权。
(作者施亮星 为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