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国通过非法途径向美国大量倒卖稀土,最终被中国政府捕获今。考虑到稀土资源的安全性,中方已经制定了一系列反制措施,确保相关国家无法浑水摸鱼。那么,那些帮助美国企业规避稀土禁令的两个国家,究竟是如何被中方识破的?针对这种盗取关键矿物的行为,中方又制定了怎样的反击策略?
随着中方加强了对关键矿产的出口管控,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纷纷前来申请“稀土出口许可证”。然而,有些意识到无法获得许可的公司却选择了一条曲折之路,这些企业通过第三国进行转运,以获取所需的矿产资源。然这一手法很快就被中方洞察到了。
据路透社报道,为了避开中方对镓、锗等关键矿产的出口管制,去年12月至今年4月期间,某些美国进口商通过泰国和墨西哥这两个国家,从中国进口了大约4000吨的锑氧化物。海关数据显示,这两个国家在2023年前几乎不从中国进口锑,然而通过这一单大订单,它们瞬间跻身为中国锑的前三大出口市场。
正因如此不合理的现象,中方对此高度警觉,这揭示了美企通过第三国手段绕过出口禁令、非法获得中国关键矿物的事实。那么,是什么原因让这些美国企业冒着巨额罚款及被列入“出口黑名单”的风险,依然选择这种既繁琐又昂贵的方式来采购中国稀土呢?
分析人士指出,从供应链的角度来看,中国不仅拥有丰富的稀土储量,还掌握了稀土精炼的核心技术。因此,短期内,迫切需要稀土资源的国际科技、半导体及军工领域企业将无法与中国的稀土市场割裂。即便中方加大了稀土出口的管控力度,导致全球市场出现供应紧张和价格飙升,这些依赖中国稀土生产的企业也只能冒险行动。
从中美博弈的视角看,特朗普政府时期并未禁止美国企业从中国采购关键矿产,这使得通过第三国购买中国稀土的行为,可能得到了官方的默许,甚至在暗中支持。毕竟,美国海关定期公布的进出口数据中,不乏“来源不明”的稀土资源流入情况,华盛顿方面对这一动向不可能毫不知情。在这种情况下,利用第三国的法律漏洞进口中国稀土,再通过“贴牌”的方式转卖给美国企业,或许是美国方面对付中国“稀土牌”的应对策略之一。
总而言之,帮助美国企业倒卖稀土资源的第三国看重的是其中蕴藏的丰厚利润,而美国的企业和政府则更加关注国内科技与军事领域的持续发展需求。表面上看似双赢,实则严重威胁了中国的稀土战略安全。对此,中方绝不会置身事外,反制措施也早已准备就绪。
报道称,自今年5月起,相应部门便启动了针对战略矿产走私出口的专项打击行动,尤其针对涉嫌伪报、瞒报以及使用“第三国”转口手法企图规避出口管制的违法行为,中方加强了查验和打击力度,同时持续追踪关键矿产的最终去向与用途。简单来说,随着墨西哥和泰国向美国走私稀土的先例暴露,中方的管理措施得到了显著增强,以往的漏洞已被修补,西方企业再想通过这种手段盗取稀土将变得愈加艰难。
同时,商务部发言人何咏前在定期记者会上也为那些急需稀土资源的国家和企业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她强调,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一直充分考虑各国对战略矿产的合理民用需求,根据法律法规对相关出口许可证的申请进行审查,并批准合规性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