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4.1亿人口的中国,拥有百万存款的家庭究竟有多少?这是一个很多人好奇的问题。坊间流传着各种说法,例如,一线城市高房价暗示着百万资产家庭的普遍存在;又或者,以北京为例,一家三口人均存款22.27万元,积累百万存款似乎指日可待。然而,这些论断都忽略了一个关键事实:房产价值与银行存款并非等价关系。许多家庭背负着沉重的房贷,房产的实际价值并未转化为可观的流动资金。更重要的是,人均存款数据往往掩盖了收入分配不均的现实,多数人的存款水平远低于平均值。
那么,真相究竟如何呢?2015年,央行为了推动《存款保险条例》实施,曾进行过一次全国性的存款数据统计。结果显示,高达99.63%的储户存款不超过50万元,这意味着仅有0.37%的储户存款超过50万元。以此推算,存款超过百万的家庭比例更低,仅占总人口的千分之一,大约在140万至150万户之间。
这一数据得到了银行内部人士的佐证。一位银行员工透露,银行内部的客户等级划分中,存款达到20万元即可办理大额存单,成为“金卡VIP”;而存款达到百万以上,则可晋升为“钻石VIP”,并拥有与银行协商利率的资格。这位员工也证实,“钻石VIP”客户数量稀少,但资金状况相对稳定。
百万存款为何如此稀缺?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中国居民收入普遍偏低。一个普通家庭年收入达到10万元已属不易,除去日常开销,剩余可用于储蓄的资金有限。以每年5万元的储蓄速度计算,积累百万存款需要漫长的20年。
其次,房地产占据了中国家庭资产的大部分比重。数据显示,房产占居民家庭资产总额的77%,而金融资产仅占23%。沉重的房贷更是压垮了众多家庭的经济负担。超过38万亿的个人房贷规模,以及2亿“房奴”的现实,意味着大量家庭的收入被房贷吞噬,难以积累可观的存款。
最后,超前消费的盛行也加剧了存款的匮乏。据统计,90后群体中高达90%的人均负债达到12.7万元。这种寅吃卯粮的生活方式,使得许多年轻人不仅没有存款,反而背负着沉重的债务。
综上所述,虽然中国人口众多,但百万存款家庭的比例远低于人们的普遍认知。仅占总人口千分之一的这一数据,反映了中国居民收入水平、资产结构和消费习惯的复杂现状。 百万存款并非唾手可得,这需要长期的积累和谨慎的财务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