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蛋白技术撬动锂电尾矿贵金属回收新变局 近日,湖南工业大学锂源再生团队凭借自主创新的生物蛋白介导技术,在锂电尾矿贵金属梯度高效回收领域取得成功,这一成果在新能源固废资源化利用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为锂电产业的绿色循环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随着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蓬勃兴起,锂电尾矿年排放量已攀升至2000万吨以上。这些尾矿中蕴藏的锂、钴、镍等贵金属,因回收技术的局限,长期处于未被充分开发的状态。传统火法冶金工艺不仅能耗惊人(每吨达3000kWh),贵金属综合回收率仅能达到60%以下,还会排放大量有毒废气;湿法萃取则存在药剂污染突出、选择性不强等问题。 湖南工业大学锂源再生团队历经反复攻关,研发出基于蛋白的梯度回收体系,成功破解了低品位尾矿贵金属分离不易、回收成本偏高、易造成二次污染这三大行业难题。该技术已获得4项国家发明专利,被业内视作推动锂电产业循环发展的“重要支柱”。
锂电尾矿被视作“城市矿山”,每吨尾矿中平均含有锂2.3kg、钴1.8kg、镍3.5kg,若能高效回收,可满足全球15%的锂电原材料需求。然而传统工艺对品位低于0.5%的尾矿束手无策,且回收过程产生的重金属废水处理成本占总投入的40%。团队负责人陈曦教授介绍,团队从温泉嗜热菌中提取的热稳定蛋白,能在60℃环境下保持活性,通过分子构象变化实现对不同金属离子的特异性识别——先以98%的选择性捕获锂元素,再通过pH值调控激活钴离子结合位点,最后利用螯合基团锁定镍离子,形成“梯次捕获、精准释放”的回收闭环。中试数据显示,该技术使尾矿贵金属总回收率提升至92%,吨处理成本降低58%,且全程无有害废气排放,废水经处理后可直接回用。
“我们突破了传统回收工艺的效率与环保瓶颈。”团队核心成员吴欣睿展示的电镜图像显示,生物蛋白在尾矿颗粒表面形成纳米级吸附层,如同“分子滤网”实现贵金属离子的精准筛选。实验数据表明,采用该技术处理的锂电尾矿,锂元素纯度达到电池级标准(99.95%),钴、镍回收率较传统湿法工艺分别提升42%和37%,处理过程碳排放较火法工艺减少76%。
这一成果不仅破解了锂电产业链“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线性发展困局,更为低品位矿产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了全新范式。中国工程院院士、资源循环领域专家郑裕国评价:“生物蛋白介导的梯度回收技术,实现了环保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同统一,为全球锂电固废资源化提供了可借鉴的‘中国方案’。”目前,比亚迪、邦普循环等行业领军企业已派技术团队到访交流,就联合产业化达成初步共识。
团队依托省部共建绿色包装与生物降解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构建起“微生物筛选-蛋白改性-中试放大-产业应用”的全链条创新体系。陈曦教授表示:“我们不仅要攻克锂电尾矿回收的‘卡脖子’技术,更要探索出一条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产业化路径,让技术创新真正服务于产业发展。”
据团队技术骨干王浩介绍,该团队研发的生物蛋白具有耐酸碱、可重复使用等特性,经10次循环后吸附容量仍保持初始值的85%以上。通过耦合膜分离技术,可实现蛋白与金属离子的高效分离,大幅降低药剂消耗。这种“生物靶向+梯度回收”的技术路线,既解决了传统工艺选择性差的问题,又通过温和反应条件避免了贵金属氧化损耗,为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提供了关键支撑。
目前,湖南工业大学锂源再生团队正与多家企业开展紧密合作,加速推进生物蛋白介导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团队希望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将这一创新成果尽快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为我国新能源产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