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伊始,中国居民存款呈现爆发式增长,一季度新增存款高达9.9万亿元,月均增量达3.3万亿元。这波“报复性存款”潮的背后,是三年疫情阴霾笼罩下,民众对未来收入和就业的担忧,以及国内投资市场风险偏高的现实。不少人将资金从风险较高的投资渠道转移到相对安全的银行存款。
然而,这种全民储蓄的表象之下,一个鲜为人知的现实却令人深思:能够一次性拿出100万元的家庭,究竟有多少?答案或许会出乎许多人的意料。
让我们从三组数据来窥探真相。首先,央行数据显示,全国99.63%的居民存款不超过50万元,这意味着仅有0.37%的居民存款超过50万元。而存款超过100万元的家庭更是凤毛麟角,仅占总人口的0.1%,约为140万到150万人。即使近年来百万存款户数量有所增加,其峰值也仅在200万左右徘徊,且增速缓慢,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增长态势,业内人士如是说。
其次,目前中国居民人均存款约为8万元。一个三口之家,平均存款也只有24万元。然而,平均数往往掩盖了数据背后的巨大差异。据估计,60%到80%的家庭存款甚至低于这个平均值。100万元存款相当于平均值的四倍之多,足以说明能够轻松拿出100万元的家庭,在庞大的人口中是多么稀少。对大多数家庭而言,即使勤俭持家,积攒百万存款也并非易事。
最后,以招商银行的数据为例,其普通客户数量达1.79亿户,占总用户数的97.75%,人均资产仅为1.25万元;而金葵花客户(高净值客户)仅有401万户,占总用户数的2.18%,人均资产为151.57万元;私人银行客户(超高净值客户)更是只有13万户,占总用户数的0.07%,人均资产高达2812万元。这组数据再次佐证了,能够一次性拿出100万元的家庭,实属罕见。
那么,为什么存款达到百万的家庭如此之少,甚至大部分家庭存款都低于平均水平呢?这背后,我们认为有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第一,居高不下的生活成本与相对缓慢的收入增长。 大多数中国居民的月收入在3000元到6000元之间徘徊,工资增速缓慢。而除了日常开销外,子女教育、赡养老人、医疗保健以及人情往来等支出,也对家庭经济造成巨大压力。与此同时,物价持续上涨,进一步压缩了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使得存下百万存款变得难上加难。对许多家庭来说,存款能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已实属不易。
第二,高昂的房价吞噬着居民的积蓄。 在大中城市,一套100平米的商品房动辄需要150万到200万元,这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意味着掏空全部积蓄支付首付,并背负长达数十年的房贷压力。每月的大部分收入都用于偿还房贷,剩余的可支配收入仅够维持基本生活,能够存下可观存款的空间微乎其微。
第三,不断攀升的债务负担。 除了房贷,许多家庭还面临着信用卡、消费贷等各种债务压力,进一步削弱了他们的储蓄能力。
总而言之,虽然2023年中国居民存款呈现井喷式增长,但这并不意味着全民富裕。相反,它更清晰地反映了中国社会收入分配不均的现实,以及普通民众在高物价、高房价和高债务压力下的生存困境。百万存款,对于大多数中国家庭来说,仍然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