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83年,一封来自山西的信件寄到了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立即引起了工作人员的高度关注。信中一位山西老人的坦言让人吃惊——人民币上的“中国人民银行”几个字,竟然是他亲自所书。这封信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刻的思考。究竟这位老人是谁?人民币上这几个字真是他写的吗?背后隐藏着什么历史的故事呢?
这件事要追溯到1983年3月。那时,《山西日报》发布了一篇关于人民币纸币字体起源的文章,其中提到人民币上的“中国人民银行”六个字是由冀朝鼎先生书写的。冀朝鼎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曾担任中国银行副董事长,并于1963年因病去世。
《山西日报》写这篇文章的初衷是想还原历史,纪念冀朝鼎为中国经济做出的贡献。然而,当这篇文章传到山西省一个偏僻的村庄时,马文蔚,一位隐居于此、以行医为生的老人看到了这篇文章,却感到心中一阵疑惑:“这字明明是我写的,怎么能说是冀朝鼎的呢?”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在女儿的鼓励下,马文蔚决定写信给中国人民银行,总结自己为人民币题字的经历,要求对这段历史给出一个公正的交代。
收到信后,人民银行总行对这一情况非常重视。那时,改革开放的春风正吹遍大地,许多被历史遗忘的真相正在等待被揭开。于是,总行立即派遣工作人员和专家前往山西小村庄,调查这段尘封已久的历史。
工作人员来到马文蔚的家中,与他展开了深入的对话。马文蔚详细讲述了自己的生平经历:他于1904年出生在陕西省阳曲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尽管出身贫寒,马文蔚自幼酷爱读书,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他的求学之路充满了艰辛。小学毕业后,父亲曾想让他去店铺做小伙计,但马文蔚决心继续求学,最终偷偷跑到太原,考入了山西国民师范学校。
在那段知识匮乏的年代,马文蔚的求学决定无疑是极为明智的。毕业后,他回到学校担任教师,并凭借其过人的才华和为人处世的智慧,得到了阎锡山创办的育才馆深造的机会。之后,他考入了南京国立中央大学经济系,以优异成绩毕业。
马文蔚的职业生涯一路上升,曾在政府机构担任多个重要职务。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为避战乱辗转至重庆,担任各大银行的视察员。这段工作经历让他积累了大量金融领域的第一手资料,也使他在经济学界享有盛誉。马文蔚的才干,促使他得以在多次权力变动中脱颖而出,成为金融领域的一位重要人物。
然而,正直的性格使得马文蔚与国民党的高层发生了冲突,他在一次与孔祥熙的接触中因直言不讳而被革职。尽管孔祥熙曾多次邀请他复职并承诺提升职位,但马文蔚坚决拒绝,最终与国民党彻底决裂。
北京解放后,马文蔚的老同学邀请他前往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金融专家,马文蔚答应了邀请,成为人民银行的一名金融研究员。这个决定,最终成就了他为人民币书写的历史。
马文蔚不仅是一位金融专家,还是一位热爱书法的艺术家。许多书法界人士都曾高度评价他的书法,称其“汉风魏骨、自韵天成”。当时的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南汉宸十分欣赏马文蔚的书法才华。1950年,人民银行拟发行第二版人民币,南汉宸便想到了马文蔚的书法。
南汉宸邀请马文蔚来自己的办公室,并委托他书写人民币上的文字。由于当时的保密要求,南汉宸并未告诉马文蔚书写的文字将用于新版人民币。马文蔚依照要求,写下了包括“中国人民银行”等在内的多个字样。当时,他并不知道这些字会出现在未来的人民币上。第二年,马文蔚被调离总行,之后他选择隐居山野,转行做起了乡村医生。
直到1955年,马文蔚才得知自己所写的字被使用在第二套人民币上。看到自己书写的文字出现在纸币上,他感到非常荣耀,但也由于当时的严格保密政策,他并未公开透露这一消息。这使得“第二版人民币上的字是谁写”成为一个悬而未解的谜团。
多年以后,人们对人民币题字的谜团展开了种种猜测和讨论。关于字迹的来源,曾出现了几种误传。一些人认为是南汉宸亲自书写,另一些人则将目光投向了艺术家钟灵,甚至还有人认为是革命家陈达邦的作品。这些说法都一一被证实为错误,直到1983年,马文蔚看到了《山西日报》上的文章,才决定揭开谜底,给自己书写历史的这一过程一个正式的交代。
马文蔚在信中写道:“我能证明人民币汉字是谁书写。”这封信引起了中国人民银行的高度重视,专家们根据信中的线索,前往山西调查。通过详细比对,最终确认了马文蔚正是第二套人民币上的题字者。
1984年9月30日,人民银行正式发布了关于马文蔚的表彰文件,肯定了他为中国银行建设和人民币设计做出的卓越贡献。马文蔚不仅获得了2000元的奖金,还收到了来自地方政府的生活补贴与妥善安排。国家还特别为他颁发了荣誉证书。
1988年,马文蔚因病去世,享年85岁。中国人民银行特意请艺术家为他雕塑了一尊雕像,作为对这位在中国经济发展历史上做出杰出贡献的老前辈的永久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