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简单说一下五棵松的历史。五棵松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一开始,它实际上是一座坟墓。那是清朝提督绍英的坟墓,因为墓地里有五棵树。是一棵非常明显的古松,故有“五松”之称。
五棵松是一个非常荒凉的地方。清朝末年,这里经常出现盗贼。即使到了民国时期,这里仍然是穷人聚集的地方。当然,这里也是土匪、盗贼的聚集地。所以,一提到五棵松,大家都眉头皱起,不敢单独放过五棵松。路过五棵松时,大家都会三五成群地行走。我们应该在哪里见面?那五棵松树聚集在一起,久而久之,“五松”之名便家喻户晓。
五棵松真正发展起来是在1946年,到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五棵松用了近三年的时间才发展成为一个新城区,逐渐繁荣起来,也比较完善。但毕竟时间短,发展时间还不到三年,各方面问题还比较明显。
因此,建国后,北京新的城市规划构想确定时,梁思成在五棵松建设新行政中心的设计被否决的主要原因是,在五棵松建设新的行政中心需要大量的投资。人力进去肯定会造成巨大的浪费。老城区虽然比较破旧,但设备和资源一应俱全,资金投入也相应少得多。
北京新的行政中心确定在天安门附近,万人大会堂所在地也确定在天安门。那么,问题来了,天安门的万人大会堂到底应该放在哪里呢?
当时就有人直接提出要把它放在天安门广场上。这个提议一提出就被拒绝了。原因很简单。虽然理论上来说,广场可以容纳万人的礼堂,但整个布局未免过于紧凑。与周围的各种建筑显得很不协调。
讨论很多,很坎坷。我不会详细介绍。直到1958年9月10日,万人大会堂的具体位置才最终确定,拟建在天安门广场西侧。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人民大会堂。五天后,即9月5日,人民大会堂设计初稿出炉。这个初稿只设计了一个能容纳10000人的礼堂。在随后的几轮设计中,逐渐增加了新的大厅。
1949年,最初的想法是简单地建造一个可以容纳数万人的礼堂。然而1958年,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并彰显新中国十年来所取得的建筑成就。于是乎,计划在北京修建十大建筑,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的庆祝礼物。
这座“万人大会堂”的地位提升了,被定为十大建筑之首。随着其地位的提高,单纯建造“万人大会堂”已经不合适了。此后,在随后的设计中,人民大会堂不断增加新的房间和功能,最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人民大会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