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牍中蕴藏的中华文明密码
创始人
2024-11-02 15:06:15
0

原标题:简牍中蕴藏的中华文明密码

《简牍探中华》海报。节目组供图

出土简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物见证。百余年来,随着中国考古学的诞生与发展,出土简牍呈“井喷”之势,书写在竹简木片上的文字以及凝聚其中的“中华文脉”,再次呈现在世人面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央视综合频道与央视创造传媒联合推出以“简牍”为题材的创新之作《简牍探中华》,穿越时空,探秘简牍中蕴藏的中华文脉密码。

节目选取里耶秦简、云梦睡虎地秦简、张家山汉简、天回医简等具有代表性的重要简牍发现,以重要简牍相关的历史人物、重大事件为蓝本,通过实地探访、实景戏剧、文化访谈等方式,并依托央视频AI(人工智能)大模型、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诠释出土简牍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标志性物质与文化遗存,是阐释中华文明精神标识与文化精髓的一次有益尝试。

在参与节目部分工作中,我感受到专业性与严谨性对提升文化类节目品质的重要性。

对简牍整理、保护、修复的展现要确保专业性。简牍是对竹或木制成的书写材料的统称,包括简册、牍、觚等。把竹、木劈成窄长条,就称作“简”;分解为较宽的长方形片状,就是“牍”;削成四面、六面等多面体,则叫“觚”。古人因地取材,南方地区多用竹简、竹牍,北方多见木简、木牍。把单枚简、单枚牍编联在一起,就是简册了。我们今天在博物馆展柜里看到的简册和它的文字说明,其实是经历过考古发掘、修复保护、整理释读这三大阶段工作后的“成品”。

简牍整理与研究以前更多倾向于对简牍文字的整理释读,近年来,越来越多地关注简牍本体的修复保护。整理考古发掘出土的简册,需要从文物科技层面的修复保护与信息提取着手。出土于南方的简牍常常被泥水包裹,经历地下水千年浸泡,本体糟朽,轻轻一碰就可能酿成灾难性后果。简牍出土时,往往会散成一堆,看上去只是烂泥中黑乎乎、近乎腐朽的竹条木片。出土后也会因为环境变换而氧化变黑。这些都是读取出土简牍上文字信息的“拦路虎”。

《简牍探中华》第四期节目的开篇,主持人实地探访湖北省荆州博物馆,通过戏剧场景,模拟以方北松为代表的广大文保工作者复原出土简牍的原本面貌,成功打退上述“拦路虎”的过程。这是难能可贵的,也体现了节目制作的专业性。荆州文物保护中心方北松研究员率领的科研团队,试验出多种科学方法,应用于简牍的脱色、脱水保护,非常具有代表性。通过对他们的呈现,可以让更多观众了解简牍整理、保护、修复的最新进展。

实景戏剧的人物、情节、布景设计要确保严谨性。在《简牍探中华》筹备阶段,主创团队来到中国历史研究院,听取我们这些简牍研究者对节目创意、设计等方面的建议,从每期节目具体简牍的选定,到实景戏剧如何切入、怎样展开,等等。清华大学的一位专家表示,每期节目如同以里耶秦简、云梦睡虎地秦简、张家山汉简等为选题,做了一次成功的硕士或博士学位论文训练。以张家山汉简为例。根据史料,我们知道汉承袭了秦的“因爵位名田宅”制度。秦代就有“授田、赐宅”,但到底怎么授田?田、宅到底有多大?我们在现有的秦简中没有看到,但张家山汉简为我们弥补了史料的空缺,提供了更多历史的细节。像公士、公卒、士伍、庶人这样无爵级的平民,也可以获得一宅。一宅有多大?《二年律令·户律》简314—316中规定“宅之大方卅步……”在节目制作过程中,专家们经过细致研讨,最终确定为“按今制计算,约等于四十平方米”。

简牍研究是“冷门绝学”。屏气凝神、精益求精打造文化类节目,也需要一点“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毅力。近年来,文化类节目从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萃取题材,不断推陈出新,使我们看到创作者的严谨与专业,看到他们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的文化担当。期待《简牍探中华》以不同维度展示简牍时代的生活图景和文化记忆,提炼简牍文献的历史价值与深邃内涵,将中国历史“简”述给观众,让更多人读懂中华文化。

(杨 博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相关内容

工程服务提供商Legenc...
雷递网 雷建平 9月13日 工程和维护服务提供商Legence(股...
2025-09-13 17:43:44
原创 ...
9月13日上午,在东京进行的2025年田径世锦赛结束了男子铅球预赛...
2025-09-13 17:41:34
新疆巴音布鲁克草原秋意浓 ...
2025年9月10日,新疆巴州,和静县巴音布鲁克镇一家旅游度假村秋...
2025-09-13 17:38:14
鹤峰“国省双美”公路,激活...
极目新闻通讯员 胡姣童 沿“最美省道”245饱览山水画卷,循“最美...
2025-09-13 17:37:43
石圪节煤矿活化工业遗产,“...
长治石圪节煤矿矿工俱乐部广场上,红砖墙上“自己动手 丰衣足食”的标...
2025-09-13 17:33:50
原创 ...
《——·前言·——》 你是否听过刘伯温与诸葛亮的传奇故事?这两位...
2025-09-13 17:33:49
秦始皇遣使昆仑采药的证据找...
近日,考古研究者仝涛在青海果洛州玛多县境内发现的一处石刻引发关注,...
2025-09-13 17:33:28
以文物之光守护文明根脉
□本报记者 张体义 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6月5日面向公众免费试开...
2025-09-13 17:33:12

热门资讯

清代南红玛瑙 年代背景 清代(1636-1912)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南红玛瑙开采和使用的鼎盛时期之...
原创 日... 日本军界对中国军事家的评价:刘伯承为何仅算“半个”? 尽管在抗日战争中日本被中国打败,但他们始终不...
原创 萧... 萧何是汉朝初期三位重要人物之一,深受历史学者和大众推崇,他的名字几乎家喻户晓。萧何能够在历史上留下如...
原创 秘... 《——·前言·——》 1980年,沈阳军区,杨得志突然造访,司令员李德生没有亲自参与汇报,而是将任...
原创 岳... 在您阅读这篇文章之前,我们诚挚邀请您点击“关注”按钮,这样您就能便捷地接收到我们后续发布的类似文章,...
原创 韩... 刘邦与韩信的关系,堪称一段非常有趣的君臣关系。刘邦是那位著名的“长腿”领袖,常常出没于项羽的战场,挑...
以“应普尽普”促文物“应保尽保... 贵州遵义会议旧址,诉说着中国共产党危急关头的伟大转折;重庆涪陵乌江边的山洞,记录着西部三线建设的峥嵘...
哈佛大学东亚史学者:古蜀文明对... 今年6月10日是首个联合国“文明对话国际日”。当地时间6月9日,中国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文明对话国...
原创 刘... 做生意的朋友都知道,第一桶金的重要性不可小觑。那么,在历史上那些争夺天下的诸侯和军阀眼中,首块领地的...
原创 耄... 在中国漫长的科举考试历史中,涌现出许多令人惊叹的"高龄考生",他们以超乎寻常的毅力和对知识的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