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诸葛亮未出山便知天下事,是谁给他提供的情报?此人很关键!
作者/酒剑仙
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凭借“隆中对”面试成功。诸葛亮之所以能得到刘备的认可,并不是因为他长得帅,而是他不仅对当今天下的局势了如指掌,而且有长远的战略规划。
众所周知,诸葛亮是一介村夫,躬耕于南阳,没有报纸,没有手机,又很少出远门,他是如何做到未出茅庐就知天下局势的呢?很明显,有人在给他提供情报,这个人到底是谁?他是如何做到对天下局势如此了解呢?
诸葛亮的几位朋友
诸葛亮在南阳躬耕时,有四位好友,分别是徐庶、石广元、崔州平、孟公威。
他们大都是为了避祸,而来到当时相对比较安定的荆州。其中徐庶、石广元是颍川人士(今河南许昌漯河一带),三国时期的颍川人才辈出,荀彧家族,郭嘉家族都是颍川的大家族,这些不必细说;孟公威来自汝南(今河南驻马店);崔州平则是来自博陵(今河北衡水市)。
四个人中,徐庶、石广元、孟公威三人常和诸葛亮一起游学。
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学,三人务於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魏略》
与诸葛亮、石广元、孟公威比起来,徐庶的年龄稍长,因为他属于半路出家。早年的徐庶是位游侠,喜欢舞刀弄戟,替朋友报仇杀过人,还进过牢房,后来听取别人的意见,才开始认真地做学问。
中平末,尝为人报雠,白垩突面,被发而走,为吏所得,问其姓字,闭口不言。吏乃於车上立柱维磔之,击鼓以令於市鄽,莫敢识者,而其党伍共篡解之,得脱。於是感激,弃其刀戟,更疏巾单衣,折节学问。——《魏略》
由于年龄大并且曾杀过人,徐庶并不受同学们的待见,于是他每天都很早起来打扫卫生,认真学习,最终和石广元成为至交好友,随后2人为了避祸,又一起来到了荆州,结识了孟公威和诸葛亮。
始诣精舍,诸生闻其前作贼,不肯与共止。福乃卑躬早起,常独扫除,动静先意,听习经业,义理精熟。遂与同郡石韬相亲爱。——《魏略》
诸葛亮的四位好友中,年龄最大的不是徐庶,而是崔州平。而他,正是给诸葛亮提供情报的人。为什么这么说呢?
崔州平其人
崔州平,原名崔钧,字州平,父亲崔烈是东汉末年的名士,曾担任太尉,但这个太尉是花了500万买来的,对此崔州平觉得十分耻辱。然而崔烈的太尉并没有当太久,就被曹操的父亲曹嵩取代了,为了得到太尉的职位,曹嵩下了血本,砸了一个亿进去。
《后汉书·宦者列传》:嵩,灵帝时货赂中官及输西园钱一亿万,故位至太尉。
《后汉书·灵帝纪》:十一月,太尉崔烈罢,大司农曹嵩为太尉。
崔州平年轻时,曾担任虎贲中郎将,西河太守,并参与过讨伐董卓的战争,还差点把自己老爹崔烈给坑死(崔烈名望很高,只是被董卓下了狱)。
崔州平不仅出身世家大族,而且曾担任太守以上的高管,所以当刘备想挖走他时他只是一笑了之,因为这些都是他玩剩下的,他年龄大了,对功名早就看淡了,毕竟曾经拥有过。
从历史资料,我们基本可以推断,崔州平年龄大约和曹操相当,对名利看得很淡且十分清高(对他爹买官一直很不齿)。
诸葛亮和崔州平的关系,就如同曹操和桥玄的关系一样,是真正的知己,亦师亦友。所以在诸葛亮自称管仲、乐毅时,世人都不相信,连石广元和孟公威都不服气,只有崔州平和徐庶,是坚定的支持者。
还记得隆中对的第一句吗?“自董卓以来”,可见诸葛亮的情报可以追溯到董卓时期,当时诸葛亮才只有几岁。
对董卓时期的情报都了如指掌的人,只有崔州平。由此我们基本可以判断,诸葛亮的大部分情报都来源于崔州平,崔州平有着丰富的阅历,而且对天下局势看得比较透彻,他经常和诸葛亮一起讨论天下大事,有意无意中把这些情报都透漏给了诸葛亮,诸葛亮凭借着崔州平的情报,才提出了“隆中对”这么大胆的计划。
当然,崔州平并不是唯一的情报来源,诸葛亮可能还会从其他朋友,甚至亲人(岳父黄承彦)身上得到情报。
参考文献:《三国志》、《魏略》、《后汉书》等
作者酒剑仙:历史学博士在读,专注名人历史故事分享和古典名著解读,欢迎点赞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