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在历史上一直是与大清关系良好的小国,直到1752年,一场战争让这一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缅甸,被认为是个温和的邻邦,却突然对大清发起了约几千人的入侵,兵分两路,仿佛不把大清当回事。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的大清正处于乾隆盛世。乾隆对缅甸的这种“犯上”行为感到非常不满,尤其当地的清军在缅甸军队突袭时几乎毫无抵抗就溃退了。
这场战争中,清军官员参将何琼诏、千总薛士俊等战死,大清一万七千兵损失惨重,总督刘藻最终自杀。清朝与缅甸的第一次交战以清朝的失败告终。乾隆皇帝怒不可遏,第二次清缅之战爆发。这次,乾隆调集了三万军队,全面进攻缅甸。然而,比起上一次的失败,这次的战果更为惨痛。主帅杨应琚被乾隆愤怒赐死,清军惨败而归。 第三次清缅战争中,乾隆调动八旗军,以期扭转败局。然而,指挥剿缅任务的大将明瑞反被缅军包围,两万清军几乎全军覆没,明瑞最终阵亡。这次惨败让乾隆感到吃惊,因为缅甸军队表现得强大无比。乾隆开始全面备战,派傅恒率领三万军队,迎来了第四次清缅之战。 这一次,大清终于占据优势,但胜利也是付出了沉重代价。主帅傅恒在回京后不久便去世,但乾隆只关心战争胜利,而未对前三次的失败进行深入分析。缅甸军之所以强大,很大程度上与他们装备的先进武器有关,特别是从英国东印度公司购得的燧发火器。然而,乾隆对这些细节似乎不太在意,更没有意识到大清军队所面临的问题。 如果当时的乾隆能深刻反思缅战,认识到火器在战争中的重要性,进行相应改革,历史可能会有所不同。然而,乾隆只是沉浸在战果的荣耀中,未能认清清朝军队的困境。在长达和平岁月后,大清的军力早已出现巨大问题。可惜,乾隆未能真正深思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