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慈是东吴名将,起初是刘繇的部下,在孙策击败刘繇后归顺孙策。在孙策平定江东的过程中颇有贡献,但是英年早逝。四十四岁就离开人世,虽然说四十一岁严格说起来不算英年早逝。毕竟马超,法正都是四十五岁。严格来说,郭嘉周瑜这种三十多的。
你说他英年早逝还算说得过去,不过即使不算是英年早逝。太史慈活下来也会对东吴的局势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什么我这样说?大多数人对太史慈的了解基本仅限于一句话,“东吴名将,弓马娴熟”。但太史慈本身在东吴集团内部的定位,却鲜少为人所知。
那么他在东吴集团内部是个什么定位呢?其实说起来会让人吃惊,在孙策眼中,他可以算是武将之中,仅次于周瑜和老将们的存在。程普黄盖这些老将是孙策的家将,也是老将,他们的重要性自不必多说。周瑜是孙策的发小连襟和创业合伙人,他的地位也很重要。
那太史慈何德何能能够位列周瑜之下呢?这就牵扯到太史慈与孙策个人的私交。那太史慈与孙策的私交如何呢?其实相当深厚,因为太史慈第一次与孙策见面,就是与孙策交手。双方打得难解难分,英雄惜英雄。在刘繇覆灭之后,孙策不但没有怪罪太史慈。
反而还相当器重太史慈,这里面有一部分原因是太史慈早就名声在外。毕竟他之前还参与了平定黄巾起义,且取得了一定的名声。还有就是双方武艺在伯仲之间,所以相见恨晚。解释完了太史慈在东吴集团中的定位,那么太史慈活着,会对东吴带来哪些影响?
首先自然是赤壁之战中孙权的决策,赤壁之战孙权主战,但文官士族集团反战。能够支持孙权的,只有同为主战派的周瑜和鲁肃。虽然孙权本人希望一战,但为了平息江东士族的请降,也不得不配合周瑜与诸葛亮,在江东士族面前表演了一场政治秀。
以此压制了反对声音,倘若太史慈在世的话,我想孙权开战的压力会更小。但是小多少并不清楚,至少多了一个支持者总是好事。其次就是周瑜死后,太史慈是否会影响大都督之位的传承?周瑜临终指定了鲁肃,所以军中呼声最高的吕蒙,也就只有让位给鲁肃。
但太史慈的威望要远远高于吕蒙,如果说吕蒙可以得到支持,他也可以。当然,太史慈的年龄已经不小。让位给年轻的鲁肃也是有可能的,只是太史慈活着,无疑会改变东吴军中的实力平衡。赤壁之战结束后,就是夺取荆州。这时太史慈已经暮年,能够发挥的作用不多。
最多到了夷陵之战,太史慈也就到此为止了。毕竟你不能指望一个七八十岁的人有多大战功,即使太史慈如黄忠一般,这也是他的最后一仗了。各位网友对此又有什么看法?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与我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