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祖李渊一生育有22个儿子,然而,这22人之间的年龄差距相当大,而在唐朝开国战争中,真正活跃在朝局舞台上的成年皇子,却主要集中在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这三人身上。其中,李建成和李世民成为最有力的储君竞争者,而这种竞争的根源,则在于他们的父亲李渊。
李渊在对待儿子们的态度上颇具让人思索的一面。一方面,他遵循着“立嫡以长”的古训,将太子之位赐予长子李建成。然而,在开国战争中,李渊却对李世民委以重任,多次让他独当一面,担任重大战役主帅,使得李世民的威望和影响力逐渐攀升,与太子建成形成了威望争夺的局面。武德九年六月初四,“玄武门之变”爆发,兄弟之间拔刀相见,血染皇宫,最终李世民成为胜出者,李建成和得力助手李元吉同时遇害,皇储之争以李世民的胜利而结束。 在历史编写中,对于成功者的描述往往更加偏向正面,而对于失败者则可能充满贬低。在描写李世民和李建成的德行才干时,历代的历史编写者们也显露出了这种倾向。关于李世民的描述几乎是一片赞美之辞,他被描绘成一个英明神武的天纵奇才,料敌如神,百战百胜,文武全才,几乎毫无瑕疵。相反,李建成的形象则被渲染得阴暗猥琐,被描绘成一个无能平庸、只擅长搬弄是非的小人。这种对比在历史记载中表现得极为鲜明。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大业十三年(617年)七月的霍邑之战。李建成和李世民同参加战役,但各种历史资料对两人的表现却存在截然不同的记述。《旧唐书》记载,在这场战斗中,李渊认为唐军攻打隋朝名将宋老生的霍邑胜算不大,准备撤军返回太原。而李世民则强烈劝谏,认为应该坚持进攻,有进无退。李建成在这个过程中并未坠马,而是和李世民一样奋勇冲锋。然而,后世史书中对此战的描述却对两人产生了巨大的偏颇,使得李建成的功劳和英勇变得黯然失色。 实际上,《大唐创业起居注》这一第一手历史资料对这场战斗的记载更为客观。这部由唐朝开国功臣温大雅撰写的史书中,明确指出向李渊献策的不仅是李世民一人,而是李建成和李世民二人。李建成和李世民两人还冒着生命危险担任诱饵,挑战敌军,展现了出色的军事智谋。在这场战斗中,李建成的表现丝毫不逊于李世民。 这种历史记载的偏颇很可能是后世编写史书者主观态度的体现,而不一定是事实的真实反映。对于李建成和李世民的评价,应该更加客观公正,不仅仅看到李世民的光辉,也要看到李建成的努力和奉献。在深入探寻李建成与李世民的历史事实时,可以参阅《唐朝那些事儿》等相关资料。通过对多方面的资料梳理,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这段历史,超越单一的观点,还原更真实的历史图景。
综上所述,对于唐高祖李渊的22个儿子,特别是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的矛盾与竞争,我们需要更客观地审视历史记载,超越主观的偏颇,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历史是复杂而多面的,每位历史人物都有其独特的贡献和局限,我们应当以客观公正的眼光去理解和评价这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