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晚清时期,李鸿章被迫临危受命,前往北京进行谈判。当时,北方局势混乱,紫禁城的朝廷陷入惊慌失措,最终选择溃不成军,将困扰他们的问题留给了李鸿章。然而,李鸿章此时已患重病,举世闻名的紫禁城显然无法掌控局面。
在北京进行谈判的过程中,李鸿章的身体状况更加恶化。列强为了强迫性地耗尽清朝国力,逼迫李鸿章签订辛丑条约。这一条约成为晚清时期中国历史上的一段痛楚,令李鸿章备受指责。然而,事实是,李鸿章在谈判中处于身体疲弱的状态,无法抵挡列强的强大压力。
李鸿章对俄国企图吞并东北的预谋颇有了解,同时,他也意识到西方列强对于俄国在中国独大的忧虑。因此,李鸿章积极斡旋,试图故意拖延谈判,等待其他列强出手阻止俄国,或者等待东北战事结束,从而对中国更有利。然而,他的身体状况却无法支撑到那个时候,否则中国的局势或许会有所改观。
在与俄国人谈判的过程中,李鸿章突发胃出血,呕血如注。他坚持拒绝俄国的要求,尽管俄国答应从东北撤军,却仍然坚持保留向东北驻兵的权力。清政府终于显露出一些良心,允许李鸿章休息,并承诺等他痊愈后再进行谈判。然而,李鸿章的身体状况却在第二天急剧恶化,最终在病榻上离世。
李鸿章逝世后,清政府下令在合肥为他修建墓地。然而,这一过程并不顺利,墓地的修建历时十六个月,占地一万多平方米,最终建成了一个庄严肃穆的享堂。他被安葬在这里,成为清政府的忠诚臣子。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对于这位在生前为朝廷尽忠的李鸿章,后人的理解却并不充分。特别是在他去世后的五十年里,人们对他存在着很大的偏见。当地人甚至在一九五八年挖开了他的墓,将遗体拖出来,毁坏了陪葬品。原本庄严的墓地在九十九间房子建立后,只剩下了几个房间,并且其中有些被用作仓库,现在成为了一处遗址,只存留了墓碑。
李鸿章对包拯的仰慕让他选择与包拯相邻,但在今天,墓地里早已没有了尸体,享堂也成了废墟。人们评价李鸿章时褒贬不一,有人认为他是晚清唯一的救世主,也有人称其为卖国贼。然而,在死后,李鸿章却遭受了如此凄凉的待遇。他的后人分散,过着没落的生活。
在墓地被盗的一九五八年,盗墓贼使用几十公斤的炸药无法炸开墓门。随后,他们转而采用挖掘地道的方式,尽管艰辛,但他们为何如此执着地要入侵李鸿章的墓地呢?李鸿章生前的身份显然太过显赫,虽然他的财富有限,但根据清政府对他的重视和治丧的资助,他的陪葬品可能并不寒酸。李鸿章和他最宠爱的夫人赵小莲合葬,然而,当盗墓贼打开棺材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夫人的尸体,而李鸿章的尸体则被水泡,状况堪忧。陪葬品如拐杖、怀表、眼镜和七块按北斗星形状摆放的金币都反映着李鸿章死后的寒酸。盗墓贼的行为令人扼腕,李鸿章在墓地中的尊严遭到了无情践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