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6年,左宗棠以64岁高龄抬棺西征,他制定了“缓进速战”、“先南后北”的作战方针,最终成功收复了新疆,这成为他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伟大时刻。然而,在我们颂扬左宗棠的同时,是否有人注意到一个同样伟大的人物?这个人就是被誉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
在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1842年12月),林则徐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抵达流放地新疆伊犁惠远城,开始了为期3年的流放生活。林则徐并没有因为被贬谪而消沉,相反,他在伊犁一方深入研究新疆的地理、风土和人情。他首先提出了解决阿齐乌苏荒地开垦时所需水源问题的方案,通过修建龙口工程,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成功灌溉了大量荒地。这一开垦荒地的举措不仅可以节省清廷的经费,还有利于边防安全。因此,乌鲁木齐和天山南路的官员纷纷上奏朝廷,请求开垦更多的荒地。林则徐的贡献得到了清廷的高度认可,尤其是对阿齐乌苏荒地的开发,为巩固大清西北边防奠定了坚实基础。 林则徐对于新疆驻军的职责也提出了清晰而明确的观点:“静可以绥中原,动可以御外辱。”他通过研究沙俄史料以及新疆的地理特点,敏锐地觉察到北方沙俄对中国的一大威胁。在清廷计划裁撤伊犁镇总兵的时候,林则徐与伊犁将军布彦泰商议,共同起草奏折,成功说服清廷保留了伊犁镇总兵,裁撤了西安镇总兵,并增添了天津。这一决策对于大清西北边防的稳固具有深远的意义,彰显了林则徐的政治智慧和胆识。 林则徐的卓越贡献最终得到了道光帝的认可,他被召回京城,得以回归正常的官场生涯。然而,林则徐并没有因此而止步不前,他在担任云贵总督的职务期间,因患病奏请回乡调治。途经长沙时,他主动提出要见左宗棠。两位巨人在船舱中彻夜长谈,共商大计。林则徐将在新疆收集的资料全部交给了左宗棠,并深情地表示:“吾老矣,空有御俄之志,终无成就之日。数年来留心人才,欲将此重任托付……”这一幕表达了他对左宗棠的深厚信任和对国家未来的关切。 林则徐逝世后,左宗棠对他的恩师深感痛惜。他写下了一副传唱至今的挽联,表达了对林则徐的深切思念和敬意。这段历史故事生动地展示了两位伟人的崇高品质和卓越贡献,他们共同致力于新疆的开发和巩固大清西北边防,为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繁荣立下了不朽的功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