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作为元朝的继承者,为何没能将元朝的疆域尽数取得?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明朝办不到。
朱元璋在消灭张士诚之后,出兵北伐,过程是相当顺利的,因为其针对的目标是元朝的都城大都,朱元璋的明军从南京出发,只需要拿下山东,大都便唾手可得。元朝山东的守将乃是佣人,因此没有费太大力便被拿下,此时北京的元顺帝见势不妙,已经放弃了大都而向北逃窜,逃亡蒙古人兴起的荒漠草原地区。徐达和常遇春,面对的大都,早已是一座空城,可谓不费吹灰之力。 然而,元朝虽然灭亡,但实际上朱元璋的威胁依旧存在。元朝末期,得益于绞杀农民起义的“有利时机”,地方实权人物纷纷兴起,按照今天的说法,这些人叫做“地主武装部队”,由各地的各族豪强自己招兵买马,通过镇压农民军而做大,元朝政府对于这些人进行封赏。这些人实际上已经脱离了元朝政府的控制,成为了割据一方的军阀,蒙古名将阔伦帖木儿的父亲察罕帖木儿便是其中之一。因此,在拿下大都之后,朱元璋的压力并没有轻松下来,西北地区的地主武装和元朝残余力量相当强大,朱元璋需要肃清这些不稳定因素。除此之外,蒙古虽然退回北方,但其势力依旧强大,不仅王保保率领大军,时刻准备向南入侵,夺回中原,辽东地区的蒙古官僚也都拥兵百十万,时刻窥探着明朝的情况。明朝为了巩固统治,多次出兵攻打这些人,过程曲折,徐达甚至一度被王保保击败。
直到蓝玉北伐之后,蒙古人为边患的情况才稍有缓解,明朝的统治得到了极大的巩固。然而,这已经是明朝的极限。明朝军事制度自身的弱点——卫所制和军户制,决定了明朝军队的开拓性不强,而主要功能在于收成。再者,明朝虽然多次击败蒙古,但始终没有能够令蒙古彻底臣服,究其原因,在于明军的持续攻击能力不强,以至于多次给蒙古以喘息,这也是卫所制和军户制的弊端,战前动员的时间太长。
当然,以上的分析,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明朝能够驱逐元朝,并不是明军的战斗力有多么逆天,只不过在特定的时间内,蒙古军队的退化严重,加之其他起义军对元朝的消耗。这也是明朝军队能够做到的极限,不能再指望更多。当然,朱元璋本人的保守也是重要原因。朱元璋抑制商业,极力将明朝百姓束缚在土地之上,固化整个社会。他的目标在于:建立一个永远不变的危险,牺牲明朝的进步来换取朱家王朝的稳固。这种指导原则之下,自然是天然对于开拓有着抵制。
因此,在“不想”与“不能”的双重作用下,朱元璋没有能够完全继承元朝的衣钵。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