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役,是明朝历史上一次极为重要的转折时刻。这场战役不仅使燕王朱棣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成功造反的藩王,还深刻地改变了后来明朝定都的命运。
在靖难之役中,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成为一个谜团,为了找到这个失踪的皇帝,朱棣采取了巧妙手段。表面上,他派遣郑和出使西洋,以展示大明的国威;然而,在幕后,他秘密派遣官员深入民间搜寻建文帝的下落。这个任务落到了户部官员胡濙身上。 胡濙的经历堪称传奇。出生时满头白发,却在满月后逐渐变为黑色。在靖难之役后,朱棣命令他去暗访建文帝的下落。胡濙甚至曾登仙山拜访得道高人,广泛游历各地,探寻建文帝的踪迹。十四年的搜访中,他甚至在老母亲去世后,受到皇帝之命不得回家临丧,却被任命为礼部左侍郎。 朱棣对胡濙给予了崇高的礼遇,但这并没有终结胡濙的暗访生涯。在永乐十七年,他再次接到暗访的任务,这次是在江南进行。直到永乐二十一年,胡濙才成功完成了使命,回到宣府向朱棣报告。当时,朱棣已经就寝,但一得知胡濙到访,他立即起床召见。胡濙将所见所闻告诉了朱棣,使得朱棣对建文帝失踪之谜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次的暗访为朱棣解除了心头的疑虑,他终于能够安心了。 然而,胡濙并没有因此而退休。永乐十七年,胡濙再次接到暗访的任务,这次是在江南。最终,于永乐二十一年,胡濙完成了使命,回到宣府向朱棣报告。这一次的成功意味着他找到了建文帝的下落,解开了这个悬而未决的谜团。建文帝有可能已经去世,可能渡海远去,也可能出家为僧。胡濙通过自己的调查,给予了朱棣一个令他满意的答案。这也是朱棣最迫切想要得知的。在这段时间里,胡濙的品格备受明成祖器重。他甚至被派往南京监督太子朱高炽的行为,展现出他的能力和忠诚。然而,由于他向明成祖上过秘密奏折,使得明仁宗对他心生疑虑,胡濙后来一直在南京任职。
随着时光的流逝,明英宗即位,胡濙的地位进一步提升。英宗出征时,他积极主张留守北京,稳住了朝臣的心。然而,他的官场生涯并非一帆风顺。在礼部任职期间,胡濙两度丢失大印,导致被下狱,幸好后来大印被找回,才未被革职。
正统九年,胡濙满怀豪情地选择了致仕。然而,明英宗不同意他的请求,只得继续在朝廷工作。数年后,土木堡英宗北狩,百官担心瓦剌夺取北京,提出迁都的建议,但胡濙坚定地主张留守北京,保卫都城。这表现了他的深思熟虑和对大局的洞察。
胡濙在明英宗还朝后多次和景帝产生分歧。他多次建议景帝亲自迎接英宗,但景帝坚决反对。在明英宗到南宫时,他再度率百官拜寿,同样受到景帝的反对。这些争论源于景帝对英宗的担忧,怕官员们倾向英宗,因此处处提防。
天顺七年,八十九岁的胡濙结束了自己漫长而辉煌的一生。在他的八十多年人生中,他见证了明朝的兴盛和沉沦。胡濙的生平为明鼎盛时期划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经历和事迹成为明朝官员中的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