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覆灭被认为是内乱导致的,尤其是农民军的起义加速了明王朝的覆灭。这场内外交困的战争中,农民军的两位主要领导者,李自成和张献忠,都起到了关键作用。张献忠,生于1606年,陕西定边人。年轻时有过读书经历,曾在延安府担任过捕快,但因某事被罢免后投身军队。在军中,他曾因犯法而被定死刑,但幸运地被救下,虽然名誉扫地后流落街头。1630年,张献忠在家乡组织了一支队伍,响应陕北的流民起义,自号“八大王”。由于他年轻时接受过教育,又有军事经验,他在起义中展现出卓越的指挥才能,成为主要的领导者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和李自成一同成为仅存的两支农民军的领导者。
在李自成向北京进军的同时,张献忠则选择了转向四川,建立了大西政权。然而,1646年初,清廷派遣肃亲王豪格率领大军攻击大西军。五月,清军占领了汉中。七月,张献忠放弃了成都,率领全军北上迎击清军。在出发前,他杀死了自己的妻妾和子女,告诉义子孙可望等人:“我也算是一位英雄,不可让幼子被俘,你终将成为我的继承人。明朝已经统治了三百年,或许并非终结,这也是天意。我死后,你们要迅速归顺明朝,不要走上不义之路。”这样的交代让人不禁思索,为什么张献忠,一个曾对明王朝进行反叛和叛变,甚至焚烧明朝皇帝祖陵的人,会在临终时说出这样的话呢? 从他的交代可以看出,这是对他身后事务的一种交代。实际上,他自己也是杀了自己的亲人,然后率军反抗清军。这种行为背后的原因可能与他对当时形势的判断有关。当时,清军已经南下消灭了南明弘光政权,而李自成也在湖北九宫山丧生,张献忠毫无疑问将成为满清下一个重点打击的目标。与此同时,大西政权在四川的统治非常不牢固,在此之前,南明势力多次击败大西军,与清军隐隐形成对大西军的夹攻之势。可以说,张献忠此时的处境非常危险。他面临着可能的两线作战,以及是战是降的选择。在打的话,他需要确定先与谁开战,是南明还是清军?如果选择降,他应该投降给谁,是南明还是清廷?通常情况下,应该选择先巩固后方,也就是先打败南明势力,再与清军决战。然而,张献忠却选择了北上与清军决战,这表明他对战争性质的认识发生了变化。此时,中国战争形势的主线已从阶级矛盾转变为民族矛盾,而他显然看到了这一点。 事实上,他也可以选择降清或与南明合作,正如他遗言中所说,他要求部下在他死后降于南明。为什么他要这样做呢?对于张献忠来说,尽管他明白与南明合作是必要的,但他自己一时难以做到,这既是他的原因,也是南明的原因。因此,他选择了先与清军决战。如果他赢了,情势还有转机,如果输了,大西军失败,南明必然面临清军的压力,双方的合作就有可能实现。对于张献忠来说,投降清朝根本没有考虑的余地,尽管当时很多人在大势面前选择了当汉奸,但张献忠仍坚持了与清军决战的立场,并留下遗言,让部下在他死后归顺南明。他选择了作为反贼而不是汉奸,这可能就是他的想法。 最终,张献忠在川北西充凤凰坡战死,而孙可望等人也遵从了他的遗愿,与南明合作抗击清军。张献忠可谓是一代枭雄,不愿受制于他人,这也是他明知难敌清军仍然决意与之决战的原因。尽管他叛逆、残暴、嗜杀,但也有着民族气节,这或许是他既不降明,又留下遗言让部下归顺南明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