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作演义小说时,作者常常感到一种造神的冲动,特别是在塑造历史人物时,如诸葛亮、赵云等,作者希望把他们吹捧得神仙一般。然而,由于这些人物都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作者不能够过分夸大其功绩,以免违背历史事实,遭受批评。因此,在吹捧历史人物时,作者需要在心里保持一杆标尺,不可过分夸张,以避免荒谬之举。
然而,当作者虚构出一些人物时,就没有了这样的束缚,可以尽情地进行吹捧,毕竟这些人物只是虚构的“假英雄”,无需受到历史的拘束。在《说唐》、《隋唐演义》中,作者创造了大量的“假英雄”,特别是在隋唐十八好汉中,排名靠前的几位都是虚构的人物,而真正历史上骁勇善战的将领反而排名较低。这其中,李元霸的形象更是让人匪夷所思,他身材骨瘦如柴,却被描绘成金翅大鹏雕转世,能够轻松地举起重达800斤的金锤,而且他年仅12岁。这种夸张的描写让人不禁感到匪夷所思。 在隋唐十八好汉中,宇文成都也是一个被吹捧得离谱的人物。他战绩丰富,武力顶级,但在李元霸的双锤之下,却连一个回合都难以走出。与之相比,裴元庆在面对李元霸时的表现明显更好,甚至曾两次击败宇文成都。然而,这样的描写却引起了争议,因为裴元庆的胜利并非出于武德,而是趁虚而入。这种胜利的含金量相对较低,使得裴元庆的成就受到一定的质疑。 在作者看来,宇文成都与裴元庆之间的实力差距并不大,而两人之间的交手更多是出于偶然和机遇。裴元庆年轻,渴望成名,而击败宇文成都正是最好的方式。但是,裴元庆的早逝使得他未能在年龄增长和战绩丰富的情况下取代宇文成都的地位。 总的来说,作者对于历史人物的塑造和虚构人物的吹捧需要谨慎处理,避免夸大其功绩,否则容易被指责为不切实际的“扯淡”。在创作中,应当保持一种客观和理性的态度,尊重历史事实,同时也要注重人物的合理性和情节的合理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