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代被赋予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各地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纷纷投身时代的浪潮。然而,我们知道最终三国时代走向了晋朝,而其中一个关键时刻是司马懿领导的3千死士发动的高平陵事变。 司马懿以其善于忍让而广受人赞誉,长期在曹魏核心权力层立足。但在大时代的冲击下,即使是如司马懿这样隐忍的人,也不得不向自己效忠了数十年的曹魏政权采取强硬的举措。 曹丕死前将托孤交给司马懿和曹爽,显示了司马懿在曹丕心中的高度地位。尽管得到曹丕的信任,司马懿还是被曹爽排挤至太傅一职,失去实际权力。 在这种情况下,司马懿只能仰仗自己多年积累的影响力和3千死士。死士在司马懿的计划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特别是在高平陵事变中。曹魏政权的核心成员如曹爽、曹训等都被司马懿一举斩杀,曹魏的军政权力完全落入司马家族之手。
司马懿豢养死士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将这些死士从小培养,将他们分散培养并专业化,使其效忠司马家族成为他们唯一的信仰。这些死士成为司马懿在失去权力的时候的最后底牌,而在高平陵事变中,他们充分展示了自己的价值。 司马懿的豢养手段包括抚育之恩、分散培养和专业技能传授。通过从小培养这些死士,司马懿灌输了效忠司马家族的唯一思想。 分散培养避免了死士之间建立关系,而专业技能的单一性则防止了他们脱离司马家族。司马懿在培养过程中还利用金钱、美女以及操纵死士的弱点,采用威逼利诱的手段,确保了他们的忠诚。 司马懿因此成功地发动了高平陵事变,掌握了曹魏的政权。尽管司马懿的行为在历史上受到质疑,但从他的角度来看,他是被迫无奈的。作为司马家族的一员,他既要保护自己,也要保护整个家族。
为了家族的未来,司马懿希望在自己去世前为司马家族争取更多的生存空间。尽管他的行为被视为对曹魏的背叛,但也是他为家族谋取生存空间的一种无奈之举。在三国时代,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是一击即中,给自己赢得了“晋高祖”的名号。
然而,他自己却未能预见到这一点,这也成为令人哭笑不得的一幕。总的来说,《晋书》上记载的“阴养三千死士”显示了司马懿豢养死士的高明手段。虽然他的行为备受争议,但在当时的政治残酷竞争中,司马懿的选择无疑是正确的。他为自己和家族创造了更多的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