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字仲达,是三国时期曹魏政治家、军事谋略家、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卓越才智和卓越政治手腕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从小就展现出与众不同的聪明,少年时期便开始忧心国家大事。南阳太守杨俊对他的才华赞不绝口,认为他绝非寻常之子。这似乎验证了古人所说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说法。
在建安六年(201年),司马懿被推荐为上计掾。当时的司空是曹操,对于司马懿的名声颇为好奇。曹操想要纳他麾下,但司马懿却以病为借口,拒绝了曹操的邀请。曹操不甘心,派人前去查探,却发现司马懿躺在那里一动不动,好像真的生病了。这出戏演得相当逼真,最终曹操只能作罢。 曹操继位后仍对司马懿心生疑虑,希望将其纳入麾下。这次,曹操学聪明了,强制要求司马懿必须前去。司马懿无奈,只能屈服。任职后,曹操安排他与太子多相处,但司马懿对曹洪并不看好,时常找借口回避。曹操逐渐看出司马懿的野心,提醒曹丕要小心,但曹丕对司马懿仍抱有深厚的信任。 曹操逝世后,曹丕继位,司马懿的仕途一帆风顺,然而当时他并未涉足兵权。直到公元226年,司马懿才开始尝试指挥军队,并立下了一些战功。在与诸葛亮的战役中,虽褒贬不一,但司马懿的聪明和城府无人能及。他通过巧妙的询问,得知了诸葛亮的病情,准确预测了他的死期。这战役后,司马懿升任太尉。 公元237年,辽东太守公孙度成为曹魏的叛逆势力,司马懿率军出征,通过声东击西的策略,成功平定乱局。他的冷静和果断赢得了胜利,而在这场战斗中,他对将士的冷漠态度也开始显露。士兵们在极寒的天气中奋战,但司马懿拒绝提供魏明帝准备好的棉衣,只以“襦者官物,人臣无私施也”为理由。这一表态虽显得无情,却使他更加赢得了魏明帝的信任。 然而,司马懿的真实目的何在?公元249年,魏帝去祭拜魏明帝,大将军曹爽等都同行,司马懿看到了翻天覆地的机会。他上奏郭太后,要求废除曹爽兄弟。然后自率太尉蒋济等勒兵出迎天子,彻底篡夺了曹氏政权。他巧妙地用政治手段取代了曹氏的继续统治,堪称阴谋婉转。司马懿的为人令人难以评价。他数十年间一直扮演忠臣的角色,表面上是为了实现国家稳定和安宁的目标,但背后却是他个人的政治野心。他的聪明、城府和手段无疑令人惊叹,但也在无数次中展现了冷酷和无情。司马懿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具矛盾性的人物,他的才智和权谋成就了他的一生,却也让他成为受到争议的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