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道事君,不可则止。”是古代士人对自己的要求,当君王不遵从道德约束时,臣子有权力解除双方君臣的义务,拒绝为帝王服务。
这是最古老的儒家忠君伦理,所强调的是君臣合作关系,突出双方共同遵循道德约束治国。然而这样的伦理到了明朝就开始发生转变“君叫臣死,臣不死不忠。”如此凸显君权神圣的词句在西游记,封神演义,艳史等白话小说中反复出现,表明了当时社会普遍的风气。
客观的说,孔子的以道事君在秦朝就破产了,然而忠君伦理发展到君叫臣死的变态地步,还是经过了许多王朝的变化的,其中宋朝便是一个重要的节点,宋由于唐后士人大臣轻国重家,礼乐崩坏的现状,大力提倡新的儒家忠君理论,在朱熹等新理学的配合下,系统的塑造新的君臣伦理体系,从而让君权集中制度高速发展,政治机构变成了明清皇帝的一言堂。一.以道事君的浪漫主义儒家情怀
1.儒生更似皇帝合作者
春秋时期的思想浪潮,可能是华夏文明史最接近希腊文明的时代,孔子:
“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孟子的“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
都是激烈的臣权主张,特别是孟子的话,已经涉嫌教唆推翻政府了,秦代以后基本都是要被砍头的。儒家当然也是与时俱进的,孔孟理论符合当时的社会现状和政治格局,然而专制国家在军事斗争中天生的优越性让秦笑到了最后,虽然秦灭的很快,随后的汉基本继承秦制,外儒内法的那个儒还经过了董仲舒的改造,已经和孔孟的思想大大的不同了。
2.树立忠君思想的创设
董仲舒将天子视为天,臣子视为地,地效忠天是天人感应重要的内容,配合五行理论大大的满足了汉武帝大一统思想界的胃口,将儒家推到了历史的前台。
汉代将不忠的等级分为“大逆不道,不道,违礼不敬。”系统化的加强君权,从刘邦开始,就抑制自己对季布的厌恶,从项羽忠臣的角度来理解楚汉战争季布的作为,从而塑造忠义大于立场的臣子三观。
国家每隔三年五载的对忠臣进行官爵的赏赐,物质和精神上刺激忠臣的产生,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汉家彻底垮台前,除了袁术等个别人外,无人敢称帝以惹众怒,可见当时忠义是社会的主流。3.唐朝对忠义理念再塑造
晋末的乱局中,政治人物的操守底线被一再的打破,司马家族创造了当街砍死皇帝的历史记录,忠君伦理体系形同虚设。
王朝的更迭中不断的阴谋和叛乱,让神州大地饱受苦难。唐朝继承的烂摊子,继续新的忠君伦理体系就非常有必要了,唐门阀政治的特点让忠君更看重的是家族投靠这样隐藏的东西,大的门阀既是大臣,又是皇帝的合伙人,忠君伦理虽然被反复强调,却流于表面。
安史之乱后,大量唐朝大臣短时间都投奔了叛军,一次评判后,皇帝居然表示体谅叛变的大臣,而朝堂间也有唐玄宗可以抛弃大臣,大臣自然可以自由择主的说法,主张严惩贰臣的宰相被人群起而攻之,大臣的忠处于一个微妙的伦理境地。
河北三镇在安史之乱被平息后,事实独立的这种荒诞的状态持续了很久,他是对唐朝忠君伦理一个又一个的响亮的耳光,安禄山和史思明做为东方,河北地方势力挑战关陇集团的代表,外族的身份被弱化,地域保护者的身份被凸显。
二.被再塑造的忠君伦理体系
1.门阀制度彻底摧毁
唐以来的长期战乱,让隋唐的门阀,被摧毁的七七八八,这些具有实际底层掌控力的政治团体的消亡和宋代统治艺术的老练,让中央政府开始切实的掌握和运营基层,新的忠君伦理体系有了可以扎根的切实的土壤。
门阀的被摧毁让人民直接效忠国家,中间少了贵族这层代言人,大量的道德标准被铺头盖脸的灌输下来,真正的中央集权君权至上国家开始被塑造。2.程朱理学的发展
宋代不仅社会的根本组成发生了变化,全民的哲学指导也发生了变化,“君臣父子,天下之定理。”三纲五常的确立让忠君成为了天理一般的存在。忠君成为了一种必须的道德责任,随着宋一代民族战争的频发,忠君更和华夷之变这些大义搅合在了一起,随着宋在战场上的一再失败,忠君的热潮却人为的一浪高过了一浪。朱熹的“为政以德。”
也可以理解为“为政以忠。”因为忠就是他的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对忠的要求,从统治者本人还转移到了社稷和国家的身上,真正的家臣开始产生,臣子背负着沉重的忠君道德枷锁,从思想上被完成了洗脑。
3.个人榜样的塑造
宋朝非常在乎榜样的力量,宋太祖对北汉宰相卫融的宽厚,就显示出了对于各为其主的理解,对忠臣形象的塑造是国家安全重要的组成。
符合宋朝轻武重文,和外轻内重的治国总纲领,南宋随着政权的危险,忠君更是被宣传的深入人心,岳飞背后的刺字表现了忠君思想已经和民族存亡捆绑在了一起,不但对于武将做出了高要求,南宋出使金国的使者洪暗在金国逗留十四年,始终保持气节,被皇帝所喜爱。当洪暗返回南宋朝堂的时候,受到了皇帝的褒奖和丰厚的物质奖励,黄金三百两和帛五百匹,甚至超过了驻守钓鱼城的大部分有功武将的赏赐,表达了中央政府明确的态度。
三.忠君思想对华夏文化禁锢严重
1.忠君思想之功用存有限度
灭宋者宋张弘范,崖山宋朝惨败的对手,就是宋朝的降将,这对讲了一辈子忠君思想的宋朝统治者来说,简直是最大的讽刺,然而他也是宋忠君思想成果的真实体现。指望唯心主义的道德标准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是必须要进行的,然而违背了人性的约束所起的效果终究是因人而异的。
宋朝塑造的体系以后还会流传到明清,并且在清朝达到了整个中国历史中最骇人听闻的程度。宋朝忠君思想的核心是,它实际已经成为统治者思维控制重要的组成部分,他和人身控制,权力制约,财政和舆论控制融合在一起,成为了一个巨大的丑陋的婴儿。
这个婴儿在明清成长成了巨大的阴影,宋朝以后,君权和臣权的拉锯再也没有发生过了,君权压倒性的摧毁了臣权。
2.忠君理念下臣为君死
程朱理学虽然教条唯心,然而这句话并不是他们说的,前文提起过,君要臣死的发言大都来自明朝的平民小说,而且前面要加上常言道三字,可见三纲五常的推广,奴化教育的深入,大大的超过了儒家忠君理念的初衷。
在明朝成为了全社会的共识。明代的废除相权成为了压倒臣权的最后一根稻草,宋代建立的完整体系,播下的种子,在明清娇艳的开花结果了,他让整个官僚集团成为了不需要,不允许思考的机器,无论对错,只论忠奸,官员阶层完全沦为了皇权的手臂和眼睛,他们的大脑在宋代被手术切除了。清代这种情况更是达到了巅峰,只有奴才而没有人才,雍正在大义觉迷录中更提出了忠君是人生第一大伦常,应当在父子伦常之上,彻底的完成了宋朝开始开创的忠君伦理再塑造的大工程。
结语:
从“以道事君”到“君要臣死”的转变中,宋朝无疑是承上启下的关键所在,宋的忠君伦理再塑造是成功的,然而过分的成功使得民众代替儒家在明朝就说出了“不得不死”这样的话。
这表明哲学体系对于社会风气,民众舆论的塑造具有多么重要的作用。宋朝之前的忠君思想是拉锯的,强大王朝忠臣就多,分裂而虚弱之时,自立的武将没有那么大的道德包袱。宋朝的隋唐门阀制度被摧毁,社会基层一片空白,政府切实的自上到下,自道到县的掌控了人口和土地,却反而害怕了起来。
也正是因此打造了全新的思想禁锢体系,系统的培养职业官僚。忠诚和道德从那时候起,就凌驾在了才能和个性之上,对统治者来说,这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不过道德的衡量太违心,太容易被蒙蔽,过分的强调容易产生一个新的物种-伪君子。
宋,明,清灭亡的时候,并没有多少所谓的忠臣出来为君王死,为社稷死。这在今天也是有借鉴意义的,忠诚既是道德要求,也不该完全是道德要求,志同道合的氛围塑造也许才是君臣合宜的正确道路。
参考资料:
《史记》
《资治通鉴》
《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