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过后,曾经辉煌的唐王朝逐渐丧失了昔日的辉煌,步入了衰败的轨迹。唐宣宗是晚唐时期试图振兴国家的最后一次尝试。然而,尽管唐朝面临篡位的表面困境,实质上却是天下真正的分崩离析,随后陷入了五代十国的时期。那么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故事?为何即便大中之治也未能挽救唐朝的颓势?
在大中之治时期,严格说是唐武宗时代的会昌年间,通过李德裕的努力,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他试图收回土地和人口,希望能够振兴朝廷力量,但这并没有取得很大成功。为什么?因为他无法克服整个国家分裂的趋势。各地藩镇力量强大,对朝廷构成威胁日益加大,朝廷无法解决藩镇对土地和人口的掌控,逐渐导致朝廷衰弱,实力日益减小。 唐宣宗即位时,唐朝的状况已经不容乐观。唐宣宗本人是一个在能力和品德方面都不错的皇帝,渴望有所作为。然而,正如之前所述,朝廷既无法克服结构性弱点,又存在宦官当权的问题。当时整个皇帝的权力都被宦官集团所掌握,晚唐时期的皇帝基本上都是由宦官拥立的。唐宣宗是唐武宗的叔叔,继承了侄子的皇位,这在历史上很少见,反映了当时朝廷已经没有章法,秩序完全混乱,朝廷无力与宦官对抗。 唐宣宗即位后,他贬低了李德裕,这也代表着整个唐朝或者说整个古代中国,封建世族政治走到了终结。唐宣宗时代的当权宰相,如令狐绹、白敏中等都存在贪污腐败,他们依附于宦官,导致整个士大夫集团的品质下降。唐宣宗时代虽然有相对太平的14年,但这只是暴风雨的前奏,代表唐朝已经步入最后时期,倒计时30年左右即将终结。 我们知道晚唐时期最重要的叛乱之一就是黄巢之乱。黄巢的行为并非出于政治号召或理想,而是以破坏为目的,到处杀人放火。他甚至在广州屠杀了12万的胡商,主要是阿拉伯人。黄巢的行为使得朝廷失去了最后一点尊严和威信。朝廷无法平定黄巢乱世,最终依赖两大军阀力量,即李克用和朱温,来剿灭叛军。 黄巢之乱之后,整个唐朝土地掌控权已经丧失,朝廷变得无力回天。即便大中之治再强大,唐朝已经成为空壳,注定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