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真宗时期,发生了一场震惊朝野的大事件,即辽国萧太后携20多万辽军南下入侵宋朝。在这段令人揪心的历史时刻,我们不禁回顾起当时的“杨家将”辉煌的一刻。然而,今天我们将聚焦于那个备受争议的历史事件——“澶渊之盟”。
当北地沦陷,北宋开始采取战略收缩时,萧太后带领庞大的辽军南下,企图对北宋造成致命打击。朝野一片震惊,甚至有大臣上奏建议宋真宗迁都南京。寇准挺身而出,坚决反对迁都的提议,并表示任何提及此事者都应受死刑。他的果断让宋真宗心境稳定,随后,寇准远赴澶州督战,在那里射杀了辽大将萧挞凛,令辽军士气急剧下降。随后,辽国派使臣与宋朝进行了谈判,在澶州城签订了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的内容引起了广泛争议。协定中,宋辽两国被宣称为兄弟之邦,以白沟河为界,双方撤兵,一切如常。双方约定不得创筑城隍,而在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然而,最让人争议的是,每年宋朝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
一些历史学者对澶渊之盟提出质疑,认为这是一项丧权辱国的协议。那么,为何宋真宗会在赢得胜仗后选择向辽国妥协呢?首先,宋朝当时的政治风气是重文轻武,尤其是在宋真宗时期,主和派已经占据上风。由于真宗谨小慎微的性格,使得主和派更加得势,因此“澶渊之盟”并非出人意料。其次,经过多年的经济发展,中原地区开始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北宋的经济也是蓬勃发展。对于“助军旅之费”,这对于富庶的北宋而言,似乎是微不足道的小数目。如果这可以换来北方的和平和更长时间的发展,那么这笔交纳的保护费无疑是物超所值的。
总体而言,考虑到北宋已无力收复幽云十六州,澶渊之盟的签订是符合当时情势并且是划算的。朝廷通过向辽国提供保护费,可以维持与辽国的和平,保障自身在中原地区的统治。这笔保护费的支出完全可以通过宋辽之间巨大的贸易差弥补,同时也有助于巩固北宋的稳定统治。因此,宋真宗虽曾多次大败辽军,但最终屈辱地签订了“澶渊之盟”,在当时的背景下是可以理解的。然而,这个协议在后来的历史长河中,被视为对汉唐以来汉人脸面的一次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