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子当如孙仲谋,这是曹操对孙权的高度评价,认为他是理想中儿子的典范。但在曹操之前,袁术也曾对孙家的一位年轻英雄做出过类似的评价。他曾感叹地说: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这位孙郎指的就是孙策,那个最终平定江东六郡,打下吴国基业的青年将领孙伯符。 如果孙策有一天站在领奖台上,第一个应该感谢的人,毫无疑问是袁术。正是由于袁术的两次失误,才给了这位年轻英杰一个统一江东的机会。那么,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第一个失误:错打算盘,放虎归山 孙坚去世后,年仅十七岁的孙策决定投靠父亲的老战友袁术。孙策在袁术手下屡次立下战功,本应得到更多的机会,但却始终得不到相应的奖励。袁术曾承诺让孙策担任九江太守,结果却将这个职位给了自己信任的亲信陈纪。后来,袁术又承诺,只要打下庐江,太守的位置就归孙策。然而,最终的位置还是给了自己的旧部刘勋。袁术这些反复无常的举动,无形中促使孙策对他产生了更大的失望与不满。 然而,三年后,袁术犯下了一个严重错误。正是这个失误,给了孙策机会。袁术的地盘被别人抢走了!我们说的江东六郡指的是大汉江南地区的六个郡,其中包括庐江、丹阳、吴郡等地,而孙策正是在这一地区展开了他的征途。最初,丹阳郡是属于袁术的,郡守是孙策的舅舅吴景,但很快,刘繇,一个汉室宗亲,便抢走了这个地盘。吴景和刘繇持续对抗了一年多,但结果并不理想。 于是,孙策主动请缨,决定亲自带兵渡江去攻打刘繇。袁术意外地同意了,并且不仅将孙坚原先的部队归还给孙策,还给了他足够的军资、粮草和马匹。这时,袁术心里已经打好了算盘,认为孙策就算打下江东,最终也得归自己所有。毕竟,作为领导,袁术相信自己能找到机会抢回孙策的胜利果实。尽管如此,袁术忽视了孙策的潜力和江东人才的优势,最终给了孙策一个空前的发展机会。 从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开始,孙策先后打败了刘繇、王朗、刘勋等地方军阀,成功将江东五郡收入囊中,并且在征战过程中,收获了许多优秀的将领和谋士。周瑜、鲁肃、张昭、吕范等一流人才加入了孙策的阵营,此外,还有太史慈、程普、黄盖等孙坚旧部的将领。正是这些人的加盟,为日后吴国的三分天下奠定了基础。 第二个失误:贸然称帝,自掘坟墓 而袁术此时正在做什么呢?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袁术突然做出了一个极为愚蠢的决定——他竟然自称为帝!这不仅冒犯了天下人,也让自己与其他势力的关系彻底破裂。尽管袁术可能认为这样可以巩固自己的权力,但对于孙策而言,这恰恰是一个好机会。 孙策迅速做出反应,给袁术写了一封断绝关系的信,严厉谴责袁术的行为。无论孙策当时是否真心认为汉室江山比个人利益重要,还是利用这一点来证明自己的合法性,实际上,孙策的行动标志着他开始摆脱袁术的控制。自此以后,江东的六郡成为了孙策的领土,不再受袁术的摆布。我们无法确切知道,如果袁术没有称帝,孙策是否还会如此快速地脱离他的控制,甚至争取到更多的江东利益。然而,袁术自称帝的行为,彻底封杀了自己未来可能获得的任何好处,也让孙策找到了彻底摆脱袁术的机会。 正是因为这两次失误,袁术无意中成就了孙策的伟业。可以说,站在领奖台上的孙策,理应深深感谢这个曾经生活在皇帝梦想中的指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