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自从陈胜和吴广振臂一呼,中国历史上几乎每个朝代的兴衰更替,都有农民起义的影子。 这些起义者多数出身贫寒,但他们一度成为推翻封建王朝的旗帜。许多气吞山河的口号如苍天已死,黄天当立,或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都表达了底层民众对命运的不满与对新生活的期盼。 那么,历史上有哪些广为人知的农民起义呢?它们为什么大多没能成功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回顾这些气壮山河的农民起义。 01 首先要提到的,是陈胜。 陈胜,字涉,来自阳城,年轻时依靠给他人耕作来养家糊口。 但他不甘平庸,胸怀壮志,一直关注秦朝的政治风云,最终得到了一个基层官职——屯长。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下令征召戍边,陈胜被选中。正是在这次征召中,他遇到了同为屯长的吴广。
吴广是阳夏人,背景并不显赫,但为人豪爽,与士兵们关系极好。恰逢大雨滂沱,路途泥泞,军队无法按时到达边境,依照秦律,士兵们可能面临斩首的命运。在生死存亡的关头,陈胜与吴广决定背水一战,谋划起义。陈胜巧妙地利用了鱼肚藏书的计策,通过制造舆论,激发民众情绪,而吴广则积极拉拢士兵。 一切准备就绪,陈胜站在高处,一声怒吼: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这一声呐喊,打破了秦朝的宁静,也为农民起义的浪潮拉开了序幕。 陈胜和吴广以公子扶苏和名将项燕的名义自封为将军和都尉,一路势如破竹,迅速攻占了多个城池。最终,他们攻下了陈县,陈胜自立为王,国号张楚,并且得到了全国各地的响应,秦朝的统治危机四伏。此时,陈胜麾下已经拥有数万军队,成为反秦势力的领袖。陈胜心潮澎湃,决定继续进攻,派遣周文出征。 然而,周文的军队在函谷关附近遭遇秦军大将章邯的反攻,最终大败。与此同时,吴广因内斗而死,陈胜的政权开始动荡。陈胜因过于自信,疏于管理,导致了人心的离散。最终,陈胜在陈县被叛徒所杀,年仅33岁。三年后,秦朝灭亡,刘邦感念陈胜的首义功勋,追封其为隐王,并按照王侯的礼仪祭祀。 02 接下来是东汉末年的张角。 当时,东汉朝廷外戚专权,宦官掌权,政治腐败,百姓劳苦。张角与他的兄弟张宝、张梁一起信奉道教,精通一些医学和符咒,常常用符咒为百姓祛病消灾,因此吸引了大量的信徒。 张角创立了太平道,并宣扬教义,巧妙地利用了当时流行的天象和谶纬学说,获得了许多人信仰和支持。公元184年,张角自称天公将军,并提出口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正式发动了起义。 由于张角的信徒都戴上了黄色头巾,起义军被称为黄巾军。在短短的一个月内,黄巾军的起义迅速蔓延,东汉朝廷惊慌失措,急忙调集军队平叛。这场起义没有直接推翻汉朝,但却为三国时期的到来埋下了伏笔。许多未来的三国英雄,如刘备、曹操、孙权,都在镇压黄巾军时崭露头角。 尽管黄巾军未能最终胜利,张角的起义却加速了东汉政权的衰落。张角因病去世后,黄巾军被朝廷镇压,但东汉的衰败之路已经不可逆转。 03 第三位是险些将大唐推向灭亡的黄巢。 自安史之乱后,唐朝的政治形势异常严峻,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朝廷难以掌控全局。此时,黄巢的出现,打破了这种脆弱的平衡,成为唐朝最后的噩梦。黄巢出生在公元820年,来自山东菏泽,家境并不贫寒。小时候,他接受过良好的教育,能够赋诗写词,也擅长骑射,具有一定的文武才干。 黄巢在成年后多次参加进士考试,但未能成功,最后继承了家业,成为了盐商的领袖。 35岁时,黄巢响应了山东的王仙芝起义,很快就积聚了数千人的力量。起义声势浩大,官军无法抵挡,甚至尝试招安,想拉拢王仙芝。但王仙芝战死后,黄巢自立为王。公元878年,黄巢攻打洛阳,尽管最初遭遇挫折,但很快接受了招安,并被封为右卫将军。然而,黄巢很快反叛,再次举兵,最终成功占领了洛阳,并继续向唐朝的都城长安进军。 在长安,黄巢自封为帝,国号大齐。然而,由于他的军队纪律松散、暴力横行,长安的士族名士并不认同这位草莽出身的皇帝,很快,黄巢的支持开始动摇,最终他被联合官军反击,迫不得已逃离长安。 虽然黄巢一度重新夺回了长安,但最终在883年,他带领15万大军在流窜过程中战败,最后自杀。 值得一提的是,黄巢的手下之一,二十年后正是这位昔日的部下,彻底终结了李唐江山。 04 相比前面几位,宋江的名字在正史中或许显得较小,但由于《水浒传》的流传,他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农民起义领袖。 宋江,原本是北宋时期的义军领袖,他的故事源于淮南。他带领三十六位兄弟,与数万官军对抗,势如破竹。北宋朝廷为了应对这股势力,决定招安宋江,并要求他出征讨伐方腊。宋江在接受招安后,参与了征方腊的战斗。 然而,《水浒传》中的结局与历史相差甚远。在历史中,宋江起义成功之后并未迎来胜利,而是被朝廷所捕,并且很可能被处死。 宋江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开来,直到《水浒传》成书,这位及时雨式的英雄才成为了广为人知的农民起义代表。 05 最后要提的是元末的红巾起义。元朝末期,天灾人祸不断,社会动荡,韩山童与刘福通深信明王出世的预言,开始聚众起义。借着黄河泛滥的契机,他们大肆宣传反元口号,最终爆发了大规模的红巾起义。 尽管红巾起义迅速壮大,元朝的统治岌岌可危,但内部却面临诸多问题。后勤不足、内部分裂、军纪涣散,致使起义虽然看似有势,却最终未能获得成功。尽管如此,这场起义仍然为元朝的灭亡铺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