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遗址不断出土一些形状奇特的文物,其中有些看起来像是外星的机械狗。虽然它们的外观很不寻常,但从整体造型和人物的服饰来看,它们与中国古代传统的衣着风格并没有太大的出入。更有趣的是,许多发现的文物与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故事相契合。
根据《山海经》中的记载,东方有一颗巨大的神树,名为扶桑,树上生长着十个太阳。其中,只有一个太阳在天上显现,其他九个太阳则沉浸在水中。这个神话传说的背景正是后羿射日的故事——因为十个太阳同时出现,导致大地被烈火炙烤。三星堆的文物中找到了与这个传说相符的青铜神树模型,其中九个枝条上各有一个神鸟,象征着九个太阳,而树顶则有一只神鸟,代表唯一一个显现的太阳。 三星堆的文物既与中原地区的文化有一定联系,又显现出独特的特点。这引发了关于三星堆文明的讨论,有人猜测三星堆可能就是夏朝的遗迹。然而,根据最新的碳14鉴定,三星堆出土的文物年代最晚只能追溯到商代晚期。既然如此,为什么三星堆的青铜器形态与商代的器物截然不同呢? 一种可能的解释是,三星堆可能是夏朝的余脉。由于四川盆地地理环境的相对封闭,三星堆文化可能在这里独立发展了数百年。于是,关于夏朝是否涵盖四川这一问题就显得尤为关键。 大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的开国君主。他的事迹最著名的就是治水传说。大禹治水成功后,舜帝将王位传给了他,这一历史转折点标志着大禹家族的统治开始。那么,大禹治水的地区到底在哪里呢?最常见的说法是在黄河流域,但也有一种观点认为,长江流域,特别是重庆一带,才是大禹活动的核心区域。因为据说大禹开凿了河道,引导洪水流走,重庆及长江上游的多处河道就能找到开凿的痕迹,规模宏大,相当于截弯取直长江。 为了治理长江上游的水患,大禹可能确实已经深入到今天的四川地区。如果从传说中考察,舜帝南巡至湘江,死亡后娥皇和女英投河自尽,眼泪滴落在竹子上形成了湘妃竹,这一传说暗示了尧舜时代的活动已经扩展到了长江流域,且四川也可能在当时就已经处于中央政权的管辖之下。 李白的诗《蜀道难》提到,四川一度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地区,交通难以通达。实际上,李白描述的是从陕西宁强县到广元、剑阁、成都的这条险峻道路,这条道路是进入四川的一条捷径,但极为艰险。然而,四川地区并不全是封闭的,实际上,还有其他多条进入四川的道路,例如历史上著名的子午道。这样看来,四川早在夏朝时期就不可能像李白所说的那样,完全与外界隔绝。 从历史上来看,夏朝的版图是否包含四川,已是可以确认的事实。 接下来说到鸣条之战,它发生在公元前1600年,商汤率领军队击败了夏朝的最后一任国君夏桀。这场战斗标志着商朝的建立。商朝的管辖范围相对狭小,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区,而长江流域的楚地和西北的周部落,都不在商朝的直接控制之下。由此可见,夏朝的疆域比商朝要广泛得多。 因此,推测夏朝在灭亡后,仍然有一部分余力存在,逃入四川,建立了一个封闭的残存小朝廷,即三星堆的夏朝。这个夏朝继承了许多夏朝的先进技术,其中最著名的便是青铜器的铸造工艺,堪称当时的巅峰之作。而商朝虽然知晓三星堆的存在,但因为四川盆地的封闭性,商朝无法完全控制这里。 因此,商朝的统治范围虽然包括了中原,但四川地区的三星堆文明依旧保持着独立,并且在文化上没有被商朝完全征服。商朝为了巩固政权,展开了多次针对周围部落的战争,并采用了极为残酷的手段对待战俘。商朝的这些征战,实际上一直持续到公元前1100年,直到商朝才最终消灭了三星堆的小夏朝。 三星堆的文物大多被埋藏在祭祀坑中,直到几千年后被重新挖掘出来。可以说,三星堆的遗址正是这一残存小夏朝的遗迹。而这些文物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线索,帮助我们解开古代历史的谜团。 三星堆最神秘的一点是缺少文字。如果能够找到相关的文字资料,许多关于三星堆文明的猜测就能够得到验证。最近的考古发现中,一卷薄如纸张的青铜卷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这很可能是古代用铜制成的纸,上面记录着文字。如果能够破译出这些文字,或许我们能够填补历史上因夏朝灭亡而造成的文化断层。这种文化断层不仅包括《黄帝内经》是否是完整版本,也包括《山海经》中的地理方位等未解之谜。如果三星堆的文字和文化能够解开,我们就能够揭示商朝与夏朝并存的历史真相,解答中国古代文化中最深刻的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