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曾说过: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良狗烹;敌国灭,谋臣亡。这句话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开国功臣虽能立下赫赫战功,却往往难逃悲剧结局。随着敌人被消除,功臣的威胁也显现,最终他们往往成了新政权最大的隐患。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其历史也鲜明地反映了这种权力的冷酷与残忍。
与其他开国皇帝相比,朱元璋的疑心更加严重。他的手下开国功臣几乎没有一个能够善终。从李善长、胡惟庸到徐达、常遇春、蓝玉等,几乎每个人都未能逃过朱元璋的屠刀。只有少数几位功臣能安享晚年,其中最令人称道的便是汤和。 汤和与朱元璋同出一地,都是凤阳县人,从小便是玩伴,关系深厚。正如俗话所说:一铁是同乡,二铁是同窗,三铁一起扛过枪。这不仅表明两人是同乡,还是生死之交。元朝末年,天下动荡,起义不断,汤和加入了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并在战场上屡建奇功。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汤和推荐了当时名为朱重八的朱元璋,朱元璋因此得以加入红巾军,获得了人生的第一个重要机会。随着局势的推进,朱元璋逐渐崭露头角,最终稳住了自己的地位,并建立了大明帝国。汤和在朱元璋的崛起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朱元璋刚刚掌握军权时,汤和的支持尤为关键。因此,朱元璋非常重视汤和,并与他保持了深厚的友情。 然而,即使是这样深厚的友情,也无法抵挡朱元璋内心深处的疑虑。一次,汤和在常州驻守时喝醉了,与手下的军官们谈话时失言,他言辞激烈地说:我镇守大明边疆,左顾右盼,谁能成为皇帝,我都帮得上忙!这一番话立即引起了周围人的震惊。汤和虽意识到自己失言,但话已出口,已经无法收回。朱元璋虽然当时震惊,但并未立即追究,汤和也赶紧上书解释,称自己是酒后失言。朱元璋考虑到汤和的功劳,最终选择原谅了他。然而,这件事却始终在朱元璋心中留下了阴影。直到1368年,朱元璋开始封赏功臣时,汤和被封为中山侯,这个封号明显低于其他功臣,显然是对他失言的惩戒。尽管如此,汤和没有公开反驳,只是默默忍受。直到朱元璋年事渐高,才给予他信国公的封号,但即便如此,朱元璋仍未忘记汤和的失言,特地在汤和的封赏文书上刻下这段历史,显示了他疑心重的性格。 在明初,虽然有成千上万的开国功臣立下赫赫战功,但几乎所有人都未能善终,朱元璋的杀功臣名声因此远扬,他也因此成为历史上最为残酷的帝王之一。汤和曾一度羡慕那些获得封号的功臣,比如李善长、常茂等,但回顾整个历史,他发现能够善终的功臣寥寥无几。 李善长,作为开国六公之一,最后因牵涉胡惟庸案被处死;常遇春的长子常茂也未能幸免,同样因为案件被斩首;冯胜和邓愈也相继在后续的政治斗争中失势。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开国功臣中,只有徐达和李文忠活到了晚年,甚至徐达也可能是被毒死的。 汤和深知,想要在朱元璋的铁血政权下安然度日,必须保持一定的权力,不可全盘交出,否则就等于自掘坟墓。朱元璋为了确保自己的儿子能够顺利继位,绝不会手软,任何威胁都可能被除去。汤和早已洞察这一点,并巧妙地为自己策划了一条生存之道。 有一天,汤和主动请求辞去职务,提出告老还乡。朱元璋对汤和的请求感到惊讶,便问他需要什么奖励。汤和则提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要求:年纪大了,想要100名美女来照顾。其他大臣听后都笑了,认为汤和不过是个老色鬼,殊不知汤和背后有着深远的考虑。朱元璋答应了他的请求,这一举动反而使汤和保持了相对的自由。汤和回到家后,终于松了口气。他明白,只要朱元璋答应了他的要求,他就成功地脱离了危险。最终,汤和于1395年去世,享年70岁,成为开国将领中少数能够善终的人之一。知进退,明得失,这句古训完美诠释了汤和的智慧。在朱元璋这样一个铁腕政策的朝廷中,能够活到最后的功臣可谓寥寥无几,汤和无疑是其中最幸运的几位之一。与那些像蓝玉一样不知进退的功臣相比,汤和的远见与巧妙策略无疑要高明得多。这段历史不仅展示了古代的权谋斗争,也给今天的人们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