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法韬略是中国历史上的宝贵遗产,自春秋末期以来,一句“兵者,诡道也”使得兵家的军事大家们开始“打破常规”,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战斗礼仪。春秋时期,虽然各国争战,战斗中的礼节和规则依然存在,比如双方需要在一定的仪式下摆好阵型,进行单挑,再逐渐推进战斗,这是那个时代的特点。然而,从孙子提出“兵者,诡道也”之后,中国古代的兵法就开始变得更加灵活和复杂,充满了更多的智慧和巧妙的策略。由此,战国时期便有了著名的“围魏救赵”,这是一种典型的阳谋手段。还有白起的“伊阙之战”,他通过避实就虚的方式取胜,这些都成为兵法中的经典案例。
在中国古代,许多战争围绕着攻城掠地展开。古代许多城市都有城墙,攻城因此成为战争的主要形式。攻下一座城池后,军队通常会继续向下一个城池进发。然而,攻城的代价极其巨大,兵法中有言:“十而围之,五而攻之”。也就是说,只有兵力占有明显优势时,才能攻城。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将领也开始思考,是否可以绕过这些城池,直接寻找突破口。历史上确实有过这样的例子,比如在灭蜀汉的战争中,邓艾绕过了剑阁,带领大军从阴平渡口直插成都,这一策略成为兵法中的经典案例。
然而,这种绕过城池的策略在历史上并不常见,它往往只能出现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许多军事大家,如诸葛亮,一生都遵循稳扎稳打的原则,喜欢直接攻城。这也引发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很多军事大家选择攻城,而不是冒险绕过城池呢?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绕过城池的方式充满了风险,尤其是后方不稳,容易腹背受敌。一个典型的案例是陈友谅与朱元璋之间的洪都保卫战。陈友谅当时率领约60万大军攻打洪都城,而洪都城的守军只有3万人。陈友谅一开始认为这座小城容易攻破,但事实却让他大吃一惊。陈友谅连续三个月猛攻,始终未能攻下洪都城,这让他陷入困境。陈友谅此时就产生了绕过洪都的想法,但他心里明白,如果贸然绕过洪都城,他必须担心后方可能的威胁。因为如果敌军突然从背后发动攻击,他就会陷入两面夹击的困境。因此,绕过城池这种策略往往是非常危险的。
绕过城池的风险还体现在后勤补给上。兵家有句老话:“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粮草一直是军队作战的基础。如果粮草供应断裂,军队很容易就会陷入困境。在古代,粮草辎重是依靠人力运输的,除了粮草,还有各种攻城器械和营地设施的物资。如果军队绕过城池,粮草和器械能跟得上吗?如果这些物资在途中被敌人截获或摧毁,军队将陷入无法战斗的困境。因此,即便有机会绕过城池,后勤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
“七国之乱”就是另一个例子。周亚夫在吴楚联军面前巧妙地绕道,突然出现在敌军后方,给敌人致命一击。他切断了敌人的粮道,烧毁了敌军的粮食,导致吴军陷入混乱。虽然他绕过了敌人的阵地,但正是因为粮道被切断,敌军的士气崩溃,最终失败。这说明绕过城池确实能出其不意,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无法预料的后果。
邓艾的阴平偷渡是一种成功的例外,他通过绕过剑阁成功地进攻了成都,但这样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巧合与运气。并不是所有将领都能像邓艾那样幸运。在历史上,大多数战役还是围绕攻城展开,因为攻城虽然困难,却是较为可靠的方式。出奇制胜的策略可能带来短暂的胜利,但一旦出现任何环节的问题,结果往往会事与愿违,甚至导致失败。
总的来说,攻城略地是古代战争中最常见的战法。尽管偶尔会出现绕过城池的奇迹,但这类战术需要非常高的控制力与运气,并非每个指挥官都能成功实施。因此,大多数军事大家更倾向于稳扎稳打,采取攻城这种较为保守而有效的方式,避免因冒险而导致全盘皆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