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5年,曹操发动了汉中之战。但事实上,这场战争根本不应该打。张鲁一直没有做出任何反抗,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他都显得十分懒散,曹操随时可以选择进攻。所以,面对当时刘备和孙权在荆州的激烈对抗,曹操最好的策略是坐视他们相互厮杀,等待鱼死网破的结果。
然而,曹操却决定发动进攻,选择了攻打汉中。至于发动这场战斗的目的,可能有两个:
一是为了压制刘备。去年,刘备成功占领了益州,气势汹汹,曹操觉得有必要打压一下,让刘备明白他仍然是最大的霸主。
二是趁机“捞一把”。当刘备占领益州时,曹操的大将夏侯渊平定了凉州,曹操的势力也在不断壮大。所以,曹操认为自己应该趁势继续南进,占领汉中。
但汉中之战的进展并不顺利。曹操的困境不是来自张鲁的军队,而是来自汉中的地理环境。尤其是阳平关的险要地形,当曹操看到这里的防守后,他立刻感到沮丧,认为这场战斗无法继续下去,应该撤退。
然而,曹操的谋士劝说他:不能撤退,因为我们已经没有粮食了。如果撤军,必须穿越险峻的秦岭大山,这条路难走得很,根本不用担心张鲁的追击,曹军就可能因为饥饿而死很多人。因此,曹操必须先占领汉中,获取粮食。
在权衡之后,曹操决定还是撤军,但并不是因为这场战斗不重要。真正的原因是他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处理。首先,曹操并不怕这场战斗的失败,哪怕死几万兵也不至于动摇他的大局。更重要的是,曹操内部的政治问题急需解决,甚至比益州的问题更紧迫。
公元219年,曹操因权力斗争和对未来的安排变得愈加着急,尤其是魏王之位的问题让他焦虑不安。因此,尽管汉中之战不顺,曹操依然急于处理国内事务,力求尽快晋升为魏王。
可是,曹军撤退的命令下达时,前军却走得太快,没能及时收到撤退的指示,迷失了方向。当天夜里,几千只麋鹿突然冲进了曹操的军营,汉中军误以为是曹军偷袭,情急之下军心崩溃。结果,曹军借机发动进攻,意外击败了汉中军主力。
当这个消息传到大营时,夏侯惇起初不敢相信,亲自去检查确认后才向曹操汇报。就这样,原本一直躺平的张鲁,彻底被打垮,并最终投降曹操。
曹操一度有机会稳固汉中,甚至可以利用汉中作为进攻益州的基地,但最终他没有这样做。他的真正目的是借着这段时间争取更多的政治资本,尤其是晋升为魏王。对于益州和汉中,他并没有给予太多关注。
在撤军时,曹操将汉中的资源几乎全部带走,包括钱财、粮食,甚至还把当地的百姓迁走。这一举动直接导致了汉中失去了它的战略意义和发展潜力。曹操当时并不打算将汉中打造成进攻益州的根据地,只是因为这些土地不想浪费,才让军队驻守在此。倘若他真心想要利用汉中,他本应投入更多资源,提升这里的防御和生产能力。
两年后,公元218年,刘备亲自率军攻打汉中,掀起了汉中之战。此时的刘备,已经在这段时间里巩固了自己的内政并且积蓄了足够的力量。通过几年的政治斗争,他消除了内部的派系纷争,并且成功强化了自己的经济和军力。所以,刘备能够毫不犹豫地向曹操挑战,言辞中充满了信心,完全没有因曹操占据汉中而感到威胁。
总的来说,曹操虽然在汉中占了地,但心思从未真正放在此地。他心中始终有更大的野心,魏王之位以及更高的政治权力才是他的关注焦点。汉中与益州,始终无法引起他足够的重视,这也是为什么曹操放弃了这一战略要地,任由刘备趁机重新夺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