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最为辉煌的时期是康熙、雍正、乾隆三位帝王执政时。在这三代帝王主政的一百三十四年里,清朝的经济快速增长,人口不断增加,疆域不断扩展,国家的综合实力逐步增强。西方的历史学者把这个时期称为The High Qing(清朝高峰时期),而在中国,通常我们称这个盛世为康乾盛世,不过,雍正帝在其中却往往被忽略。
雍正帝之所以常被忽视,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他的在位时间相对较短,仅为十三年。第二,与康熙和乾隆两位帝王相比,雍正更多的是充当了一个过渡性角色,他没有像他们那样创造出显赫的文治和武功。不过,这并不意味着雍正不重要。事实上,当康熙帝晚年时,清朝的统治已经出现了一些问题:官吏的腐败、国库的亏空、土地兼并严重等。如果没有雍正帝进行铁腕改革,采取诸如摊丁入亩、火耗归公等一系列措施,清朝可能早早就面临崩溃。 康熙帝去世后,幸好雍正帝继位并继续进行改革,清朝的辉煌才得以延续。然而,乾隆帝去世后,清朝却未能再遇到同样的好运。乾隆帝去世后,继位的是清朝最不起眼的皇帝——嘉庆帝。嘉庆帝虽然也有心有所作为,但始终未能取得显著的成效,最终只能眼看着大清王朝走向衰退。康雍乾盛世之后,清朝进入了嘉道中衰的时期。因此,康乾盛世常让人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觉。 那么,为什么雍正帝能成功进行铁腕改革,而嘉庆帝却无法做到呢?其实,答案只有四个字:天下大势。兴衰有定数,封建王朝的命运有历史的规律。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有效监督机制的封建王朝,永远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官吏腐败的问题。而封建经济制度的基本社会资源——土地、矿产等,在经历了数百年的兼并后,到王朝后期必然会被地主、官僚和士族阶层瓜分殆尽,导致社会矛盾的加剧。贫者无立锥之地,富者田连阡陌,而人口的不断膨胀更加加剧了这一矛盾。因此,封建王朝大致都无法撑过三百年,古今中外均是如此。比如中国的唐朝、明朝、清朝,以及日本的德川幕府等,都大约存在了三百年左右。三百年时间,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最终会爆发,历史才会重新开始。这就是历史发展的铁律。 对比雍正与嘉庆两位皇帝的时代,也能看出类似的规律。雍正时期,他手中的牌还是相对有利的,既得利益集团的力量还不够强大。雍正可以通过鼓励屯垦,扩展边疆地区的开发(许多今天仍是山区的土地,正是雍正时期开始开发的),使得国家经济能够继续发展。而到了嘉庆时期,地方的资源几乎已经开发殆尽,社会矛盾尤为严重。甚至连台湾这样以前几乎无法想象的政策,竟然被提上了议事日程。雍正时期,人口约为一亿五千万,而到了嘉庆年间,人口竟然已经达到了四亿人!雍正时期,清朝尚能通过更换新鲜血液,严惩腐败来整肃官吏,而嘉庆时期呢?满朝官员腐化堕落,整个朝廷陷入一片死水。 就像一个年轻人得了病,也许能迅速恢复健康;但一个年老体弱的人得病就会麻烦重重一样,到了嘉庆时期,清朝这台庞大的机器已经到了极度衰老的阶段,已经不再具备复兴的可能性。尽管嘉庆帝的个人能力与经历九龙夺嫡的雍正帝相比差距甚远,但即便把雍正放在嘉庆的位置,他也无法改变清朝衰落的根本原因。封建王朝的衰落,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作者:云帆
下一篇:延州丨感悟延安“十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