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两代的政权结构没有设立宰相,通常由大学士代行宰相职务。在清朝,满汉各有一位大学士担任宰相之职。雍正皇帝之后,凡是担任军机处职务的官员就相当于成为宰相,统称为中堂。在晚清时期,李鸿章作为地方重臣的代表,虽然地位尊贵,但并未正式担任军机大臣,因此在朝廷上常被视为宰相。清朝的一个特点是,外交事务并不由中央的军机处负责,而是由地方的重臣来处理。李鸿章一生未曾进入军机处的原因,究竟是因为慈禧太后的阻挠,还是李鸿章本人不愿意呢?
李鸿章的正式职衔包括直隶总督、北洋通商事务大臣、文华殿大学士和二等侯爵等,这些职务使他拥有极高的权力和地位。尽管如此,他一生未曾成为军机处的成员。那么,为什么李鸿章从未进军机处呢?实际上,在慈禧太后尚未垂帘听政之前,宗室成员是不能担任军机大臣的领导职务的(乾隆和咸丰年间有过个别例外)。但在辛酉政变后,慈禧与宗室达成协议,确定了亲王为首席军机大臣,且这一安排成了常规。恭亲王、礼亲王、庆亲王等人均曾担任过首席军机大臣,成为了这一体制下的标配。照理说,李鸿章如果愿意进入军机处,慈禧应该不会有太大反对。但问题在于,如果进入军机处,他只能担任首席职位,而李鸿章显然不会甘心只做一个副职。另外,军机大臣本身并没有实权,只是幕僚性质的角色,这对李鸿章而言并不具有吸引力。 李鸿章当时已经掌握了地方大权,他的实权更多体现在地方治理上。因此,李鸿章未必有兴趣进入军机处。像曾国藩和左宗棠,虽然在战功上极为显赫,权力也异常强大,但他们一生中也未曾真正掌管过军机处。张之洞在晚年才进入军机处,也可以看出他对这个职位的态度。特别是对于有军事功勋的汉人官员,慈禧太后在任命上通常非常谨慎。对于李鸿章而言,身为外交事务的主导者,进入军机处并不符合他的实际需求,反而会显得不合适。实际上,李鸿章的权力远远超过了军机处的其他大臣,这也是他不愿加入其中的原因之一。作为文华殿大学士,他的地位甚至在所有军机大臣之前,排在恭亲王之外,是当时汉臣中的最高代表。 从实际的角度来看,李鸿章继续担任地方职务,对慈禧和光绪帝来说,似乎都是一种最优选择。对慈禧而言,李鸿章留在地方,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而光绪帝则一直对李鸿章有些不满,若李鸿章进入军机处,可能会进一步增强他的权力,这对当时的朝廷气氛并不有利。因此,李鸿章在直隶总督的位置上长期驻守,足足担任了25年(而其他总督的任期一般不到3年)。这种安排使他能够更好地负责洋务,也更有利于他执行国家的外交政策,毕竟军机处的工作与这些事务并不直接相关。若李鸿章多活几年,他或许最终能进入军机处,但就他自己而言,他显然更看重实际的权力和影响力。对于李鸿章来说,沈桂芬、李鸿藻等军机大臣在权力方面远远无法与他相比,如果让这些人替代他进入军机处,他们自然心甘情愿,但李鸿章却不太可能接受。李鸿章曾两度担任直隶总督以及北洋大臣,累计时间达到27年,他不仅是地方的最高权力者,还担任首席大学士,实际上等同于宰相职务。类似的情况,张之洞也曾在湖广总督职务上担任了25年,而刘坤一在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的职位上也做了21年。晚清时期,许多地方职务都由汉族官员掌控,他们大多数也并不愿意进入中枢的军机处。总的来说,李鸿章没有加入军机处,既有他个人的选择,也有朝廷的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