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去世后,尽管诸葛亮心中有意北伐,想要“重回旧都”,但他屡次遭遇失败,未能如愿。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他为蜀汉做出的最大贡献便是培养姜维。公元263年,曹魏调集了18万大军大举进攻蜀国。魏军主力约十万人,由钟会指挥,直逼汉中并逼近阳安关。与此同时,邓艾带领三万大军前往沓中,试图牵制姜维的主力蜀军。接下来,邓艾与诸葛瞻在阴平一带遭遇,经过激烈战斗,诸葛瞻英勇战死。为了避免蜀国百姓再遭受战乱的折磨,刘禅在心情沉痛中向邓艾表示投降,蜀汉因此宣告灭亡。
在三国的正史中,曹操虽然未曾篡位称帝,但在统一北方后,给北方人民带来了安宁的生活,因此他无愧是当时的英雄人物。然而,历史中的曹操却被后人刻画成一个奸诈狡猾的枭雄形象。除了曹操,三国时期还有一位人物,后世对他误解颇深,这个人就是蜀汉的刘禅。作为刘备的儿子,刘禅从小在关羽、张飞、诸葛亮等人的保护下成长。后人常常觉得刘禅性格软弱,甚至认为他无能。这样的看法,主要源于蜀汉灭亡时,刘禅选择了投降。实际上,诸葛亮去世后,刘禅独自一人统治蜀汉长达三十年,期间并未依赖任何辅佐之人,足见他并非完全无能,只是性格较为懦弱。
刘禅之所以最终选择投降,是因为他意识到蜀汉的命运已经难以挽回。他不愿让百姓继续承受无意义的战乱。刘禅的这一选择,或许与他的叔叔刘璋有些相似——两人都选择了以百姓安危为先,而非盲目抵抗。即便刘禅选择继续抗争,蜀国的结局也依旧不可避免。投降后,魏国的权力掌握者司马昭,为了试探刘禅是否心存复国之志,邀请他参加了一场宴会。宴会中,司马昭问刘禅是否思念故国,刘禅深知这是试探,于是答道:“此间乐,不思蜀。”
然而,司马昭并没有因此就放下戒心。他命人继续监视刘禅的动向。宴会结束后,刘禅回到府中,为了消除司马昭的疑虑,他在府门口挂上了一块亲自书写的牌匾,牌匾上写着“中三寨”三个字。负责监视的魏国官员立即将此事报告给了司马昭。听完报告,司马昭哈哈大笑,告诉手下不必再继续监视刘禅。
司马昭为何会做出此决定?他告诉将领们:“刘禅挂上‘中三寨’牌匾,意思是‘山中’,表示他已经放弃了争夺天下的意图,打算隐居山林,安度晚年。”因此,司马昭决定停止对刘禅的监视,还封他为“安乐公”。这一举动不仅表明了刘禅的聪明与机智,也让司马昭彻底放下了对他的戒心。虽然刘禅看似软弱,但这一巧妙的举动使他免于被杀,最终度过了平静的晚年。
然而,司马昭怎么也没想到,刘禅的“安乐公”身份背后,隐藏的是曹家子孙的悲剧命运。公元265年,司马炎篡魏建立西晋,曹丕的后代魏元帝曹奂被迫禅让,之后被降为陈留王。虽然曹奂失去了权力,但他得以在封地中过上了安稳的生活。可惜的是,在后来的八王之乱中,曹奂亲眼目睹了司马家族的内乱,见证了西晋的衰败。等到永嘉之乱爆发时,曹奂随晋朝皇室南迁。
然而曹奂的后代,在西晋和东晋之间的历史变迁中,依然见证了两次国家的灭亡。令人惊讶的是,曹奂的封地陈留国比西晋和东晋的历史还要长久,竟然存在了214年,远远超过了两朝的总和(155年)。这段历史似乎是对司马家族的讽刺,尤其是司马昭在曹奂的废除过程中,未曾料到曹家后代会在自己的封地中见证晋朝两度灭亡。
最为荒谬的是,公元249年,司马懿亲自杀掉魏帝曹爽,掌握了魏国的实权。后来,司马懿拥立曹丕的孙子曹髦为魏帝。司马懿去世后,司马师继续掌权,之后司马昭继位,最终再次杀掉魏帝曹髦,推举曹奂登基。可以说,曹奂的悲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司马昭亲自推动的。而曹奂本人,不仅目睹了魏国的衰落,也亲眼见证了司马家族最终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