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皇帝驾崩后,继位者通常会依据其生前的功绩、德行等方面,为其取个合适的称号,用以纪念和供奉在宗庙中。这个称号就是我们所说的“庙号”。
在中国历代的皇帝中,庙号并非唯一的,也就是说,出现庙号重复的情况并不罕见。例如,李世民、赵光义和皇太极的庙号都是“太宗”,为了区分不同的帝王,后代通常会在庙号前加上国号,如“唐太宗”、“宋太宗”以及“清太宗”等等。
今天我们要重点讨论的是那些庙号为“英宗”的皇帝。中国历史上,只有三位皇帝拥有“英宗”这一庙号。在《谥法》中,关于“英”的定义是:“出类拔萃曰英;道德应物曰英;德华茂著曰英;明识大略曰英。”从这些定义看,虽然“英宗”这个庙号不算特别高的褒奖,但也至少是对这些皇帝的一种正面评价。那么,历史上这三位庙号为“英宗”的皇帝,是否都真的配得上这个庙号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一、宋英宗赵曙
宋仁宗在历史上评价极高,后代普遍认为他配得上“仁宗”这一庙号。然而,虽然宋仁宗德行深厚,好人却往往命运不济,他所生的所有儿子都早逝,这使得他没有后继之人。面对这样的困境,宋仁宗只好将赵曙收养。赵曙的生父是濮王赵允让,因此他与宋仁宗有些亲戚关系。由于仁宗没有子嗣,于是便将三岁的赵曙接到宫中抚养,并为他起名赵宗实。直到嘉祐七年,宋仁宗才正式承认自己无子的事实,便将赵宗实立为皇子,改名赵曙。
第二年,宋仁宗去世,赵曙继位,成为了宋英宗。但因为他在被收养之前,始终没有正式得到皇位的认可,一直到他已经30岁时才被立为皇子。长期以来,这种不被完全认同的身份让赵曙心情压抑,并且深感困扰。即位后,赵曙的精神问题也愈加明显。在为父守孝时,他偶尔会有行为失常。后来,受太监的挑拨,他对曹太后产生了不信任,两宫之间渐渐生出了嫌隙。最终,宋英宗在位仅四年,就因身体健康问题去世,年仅35岁。
二、元英宗孛儿只斤·硕德八剌
元英宗与赵曙不同,他并非被收养的,而是元仁宗的亲生儿子,是名正言顺的皇位继承人。有趣的是,像宋英宗一样,元英宗也是继承了“仁宗”的皇位。
元英宗在17岁时即位,然而当时的朝政实际上由皇太后和权臣铁木迭儿控制。直到这些权臣相继去世,元英宗才得以亲自执政。上台后,他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严厉打击了权臣余党,试图扭转元朝的衰退局面。尽管如此,这些改革举措触及到了蒙古贵族的利益,特别是铁木迭儿的义子铁失,他决定起兵反抗。最终,元英宗在自上都返回大都的途中遭到铁失等人谋害,这一事件被称为“南坡之变”。
巧合的是,元英宗的在位时间也仅有四年,而他去世时年仅20岁,实在令人惋惜。
三、明英宗朱祁镇
在这三位“英宗”中,明英宗朱祁镇算是命运最为复杂但也最幸运的一个。他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嫡长子,出生四个月时便被立为皇太子。宣德十年,明宣宗驾崩,年仅9岁的朱祁镇在祖母张太皇太后的辅佐下顺利即位,成为了明英宗。
尽管朱祁镇年轻即位,但由于有张太皇太后和“三杨”等贤臣辅佐,明朝并未在他即位初期出现衰退。然而,随着这些支持他的人相继去世,朝政逐渐被宦官王振掌控。在正统十四年,朱祁镇听信王振的建议,决定亲征瓦剌,结果被瓦剌俘虏。虽然他一年后被释放,但此时,群臣已拥立他的堂弟朱祁钰为帝,朱祁镇被幽禁在南宫达七年。七年后,朱祁镇通过“夺门之变”复位。
复位后的朱祁镇,采取了极为激烈的手段,处决了许多功臣,导致朝政一度混乱。所幸,在晚年时他开始重新用人,起用了李贤等贤臣,并在去世前废除了残酷的殉葬制度,这被认为是他一生中最值得称道的成就。尽管如此,朱祁镇的命运依然坎坷,他在位时多次遭遇重大波折,最后年仅37岁便去世。
通过这三位“英宗”的生平,可以看出他们的命运并不如人意,其中元英宗更是死于非命,宋英宗则因健康问题早逝。唯一较为幸运的,或许是明英宗,虽然他也历经困境,但最终做出了某些历史上值得称道的贡献。然而,即使如此,后世对他仍多有质疑,认为他并不配得上“英宗”这一庙号。如果不是他废除殉葬制度,恐怕历史对他的评价会更加负面。
(参考文献《宋史》《元史》《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