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英雄,不读三国,这句话大家都应该听过吧。可是当我们手捧史书,回到三国那个时代时,总会碰到一些难以解答的问题。比如,究竟是刘备三顾茅庐请来的诸葛亮更厉害,还是一直被曹操认为,如果他死后,儿子一定无法掌控局面的司马懿更强呢?今天我就尝试为大家解答这个疑问。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出生在琅琊阳都(今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他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也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和文学家。在他没有被刘备请出山之前,诸葛亮一直在隆中隐居,过着平静的生活。
司马懿,字仲达,出生在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他是三国时期曹魏的重要政治家、军事谋略家、权臣,也是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
如果要说司马懿是三国时期最大的赢家,也不为过。早期,汉室的控制权一直被曹操掌握,这使得司马懿曾多次拒绝曹操给他的官职,甚至当曹操强行征召他时,司马懿依然不愿上任。从这一点来看,司马懿的才智确实非同凡响。毕竟没有人能多次拒绝曹操,而曹操也没有发火,这说明司马懿的能力得到了曹操的高度尊重。然而,最终在曹操成为宰相后,他还是被强行任命为文学掾,开始公开支持曹操称帝。
与此同时,诸葛亮也投身刘备的阵营,而司马懿则在曹操阵营中工作,这也标志着两人之间的博弈正式拉开了序幕。我们可以从诸葛亮和司马懿的较量中看到一些有趣的局面。比如著名的“空城计”就引发了不少争议。事件的经过是这样的:魏国派司马懿带领军队进攻蜀国的街亭,然而,马谡未听从诸葛亮的计策,导致街亭失守。司马懿乘胜进攻,直逼西城,而诸葛亮无兵可用,但他保持冷静,打开城门,在城楼上弹琴唱曲。司马懿怀疑城中有埋伏,于是带兵撤退。等到他得知西城确实是空城后,再次准备进攻,最终赵云及时赶到,成功解围,蜀军大胜。
从表面来看,似乎是诸葛亮赢了,但我个人认为,这场战斗两方平分秋色,各自有得有失。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司马懿早已意识到,曹操对他的戒备心很重,留着他是为了应对诸葛亮。事实上,魏国曾因为对司马懿的忌惮,逼迫他隐居山林,最后才又想起司马懿这个能与诸葛亮匹敌的人。因此,司马懿和诸葛亮之间心照不宣,演了一场空城计的“戏”。
接下来,咱们再来看卤城之战,这场战斗明显是诸葛亮胜出了。因为诸葛亮的军队已经逼近魏国的城门,而魏国却选择了避战,完全没有展开对抗。相比之下,司马懿在和孟达、公孙渊作战时,可没有像这样不敢出战的情况。在这些战役中,司马懿是快速出击,一举制胜,毫不拖泥带水。所以,从这个角度看,诸葛亮确实是赢了。
从整体来看,诸葛亮是一位全面型的人才,而司马懿则更擅长军事。司马懿曾指挥过十三次战役,其中十次都是速战速决,一举击溃敌人,毫不留情。而剩下的三次中,只有两场平局、一场败北,而这一败正是来自诸葛亮的军队。直到今天,胜利的天平似乎也倾向于诸葛亮。
然而,在夷陵之战后,蜀国的国力大幅下降,诸葛亮为了巩固国内的安定,花了五年时间平定益州的叛乱,身心俱疲。为了不辜负刘备的托付,他决定发动北伐。然而,天命难违,谁也没想到,诸葛亮最终死于军中,未能完成北伐的使命。
尽管如此,最终司马懿似乎笑到了最后。可是,回过头来看,究竟是谁赢了这场博弈呢?或许,诸葛亮并不是输给了司马懿,而是输给了天命。人定胜天,最终也只能是空谈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