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年,河北藁城的一个农家小院里,九岁的郝梦龄趴在油灯下抄写《论语》。父亲说:"读书人要顶天立地。"这句话,他记了一辈子。二十年后,这个曾经啃着窝头读书的农家子弟,已经成长为北伐军中的虎将,他带领的部队因作战勇猛被称为"铁军"。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1937年卢沟桥的炮声,让正在四川整训的郝梦龄彻夜难眠。他连夜三次致电蒋介石请战:"日寇欺人太甚,军人当马革裹尸!"当得知要奔赴山西抗日时,他掏出怀表对部下说:"这块表跟了我十年,现在交给你们保管。若我回不来,就把它交给我的家人。"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忻口会战的战场上,硝烟遮住了太阳。郝梦龄的军装早已被汗水浸透,他却坚持和士兵们蹲在战壕里啃硬馒头。有人劝他到后方指挥,他拍着枪杆说:"将不畏死,兵何惜命?"10月16日凌晨,他带着敢死队向日军阵地发起冲锋。手榴弹在身边爆炸,他抖落身上的尘土继续前进;子弹擦着耳朵飞过,他大笑着对士兵喊:"怕死的不是中国人!"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当攻到距离日军阵地不足百米时,敌人的机枪突然扫射过来。郝梦龄感觉胸口一热,低头看见鲜血正从军装前襟渗出。"继续冲锋!"他嘶哑的吼声淹没在枪声里。又一颗子弹击中了他的腹部,他踉跄着扶住战友的肩膀:"告诉……我的孩子……长大要……杀……"话未说完,这位34岁的将军永远倒在了阵地上。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战士们发现郝梦龄遗体时,他右手仍紧握着沾满鲜血的指挥刀,口袋里装着没来得及寄出的家书:""余牺牲已有决心,余既为军人,自应以死报国……"这封浸透血迹的信,如今陈列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里。每当清明,孩子们都会站在郝梦龄的雕像前,听老师讲述那个用生命证明"爱国不是口号"的感人故事——原来,真正的英雄,就是把"祖国"二字刻在心头,用热血浇灌大地的人。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