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是三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三场战役。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赤壁之战使三国鼎立的局面逐渐形成,而夷陵之战则标志着蜀汉的衰退,也让三国的均衡局势开始倾斜。那么,刘备为何坚持发动夷陵之战,而诸葛亮明知这场战争几乎必败,为什么不劝阻呢?
首先,诸葛亮与刘备之间有明确的分工。自从诸葛亮加入刘备阵营后,他的主要职责便是内政,尤其是在刘备获得荆州之后,诸葛亮负责的区域包括了除了刘备和关羽负责的几个郡外的其他地方。后来刘备占领蜀地,诸葛亮依然主要负责调度蜀中的一切内政事务,包括后勤保障。如果诸葛亮亲自参与战争,谁来负责调配粮草,谁来维持成都的安全呢?战争的胜负并非仅凭一位将军的英勇作战,而是全方位的综合实力。正因如此,诸葛亮无法离开,他也不能去参与战斗。
刘备发动的“夷陵之战”与袁绍发动的“官渡之战”、曹操的“赤壁之战”一样,最终都是一场失败的战争。在这场战争爆发之前,许多人对它不看好,包括诸葛亮本人也不支持刘备发起这场战役。甚至在《三国演义》中,刘备发起夷陵之战被描写为为了给关羽复仇,给人一种意气用事的感觉。然而,从另一角度来看,我认为刘备发动这场战争,实际上是一场在当时形势下非打不可的战争。
大家看过《三国志》或《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诸葛亮是一个非常注重计划的人。无论做什么事,他都会提前谋划好每一步,非常理智。而刘备则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早在没有起义之前,他就已经与关羽、张飞结拜成异姓兄弟,三人共饮血酒、立下誓言,誓言虽然并非要求同年同日生,但却希望同年同日死。然而,当关羽被孙吴所杀,刘备并没有做出过激反应,他仅仅是痛哭一场。也许刘备内心深处更怕的是外界的舆论和面子问题,面对关羽的死,他觉得必须有所行动,给自己找一个合适的理由。
通过分析这些细节,我们可以看出,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并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考虑到整个局势的需要。在当时的情形下,刘备觉得自己必须为关羽复仇,否则可能会遭遇背叛和失去民心,甚至影响到蜀汉的稳定。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当然不会劝阻刘备。事实上,考虑到刘备的决心和情感,诸葛亮应该早就明白,无论如何,刘备都不会放弃这场战争。即使诸葛亮知道这场战争的结果几乎注定是失败的,但他也清楚刘备不会轻易改变决心。因此,诸葛亮没有劝阻,也无法劝阻。
再者,或许在战争爆发前,诸葛亮并未预料到刘备会败得如此惨烈。作为一个深思熟虑的谋士,诸葛亮显然也没有料到这场战斗会导致蜀汉如此的衰败。因此,他的态度其实也是一种无奈的接受。
总的来说,刘备发起夷陵之战,背后不仅仅是为了复仇,更多的是考虑到维护蜀汉的面子和稳定。而诸葛亮则因为了解刘备的情感与决心,选择了不劝阻,因为他知道,这场战斗已成定局,无论劝与不劝,刘备的决定已无法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