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非常重视自己死后的事情,尤其是关于皇陵的修建。在历史上,皇帝的皇陵修建通常都是王朝的重大工程。从皇帝登基的那一刻起,皇陵的建设便开始了,通常一个皇陵的修建需要十多年甚至更长时间。然而,在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些罕见的情况,皇帝驾崩时,皇陵还未完工。
这样的事情在多个朝代都有发生。历史上记录的皇帝多达四百余位,其中大部分皇帝都有自己的皇陵,只有极少数王国之君没有。一般来说,皇陵的修建不仅是庞大的工程,而且皇陵的规模也很大,往往是一个“皇陵群”,而不是单一的陵墓。
古代皇帝选址修建皇陵时非常重视风水。许多皇帝都会选择风水极佳的地方作为皇陵的建设地点。比如,清东陵是清朝的皇家陵墓,这里每年的雨季都会如同规律一般,定期下28场雨,这个天气现象极为特殊,似乎说明这里的风水十分特别。尽管如此,实际上与风水的关系并不那么直接。
古代的皇帝普遍重视风水,几乎每位皇帝在选址时都会考虑风水因素。那么,为什么古代选皇陵会选到风水宝地呢?总的来说,古人选皇陵的风水地主要参考一本书,这本书叫做《葬书》,它的知名度较低。
《葬书》主要讲述了风水理论,阐释了皇陵选址的基本原则。清东陵之所以选址在唐山市的遵化市,并不是因为这里的风水特别好,而是因为它离清朝的京城很近。选址的最大原因,就是便于清朝皇帝每年进行多次祭祖活动。由于古代交通不便,没有现代的飞机和高铁,选择距离京城较近的地方建皇陵成为了最实际的选择。因此,清东陵的选址与风水关系并不大。
清西陵的选址也是类似的情况。《葬书》是东晋郭璞所著,全文不到两万字,讲述了选择皇陵的要素。清东陵的选址,第一个要素就是距离京城很近,那么第二个原因是什么呢?实际上,除了方便祭祖,郭璞的《葬书》也影响了朝廷的选址决策。
郭璞在风水学上的造诣非常深厚,是当时著名的风水学家。他的才学不仅仅体现在风水方面,还在其他许多领域有所成就。遗憾的是,郭璞被东晋权臣王敦杀害。王敦在起兵造反时请郭璞占卜,郭璞预测王敦不会成功,但这引起了王敦的怀疑,最终导致了郭璞的死。郭璞死后,《葬书》流传了下来,许多后来的风水学者都对这本书进行了研究。
《葬书》被古人视为神书之一,也从侧面证明了郭璞在风水学上的影响力。魏晋时期之后,历代皇帝选址皇陵时,都会参考《葬书》中的两句经典话语。第一句是“葬者,乘生气也,生气附形而有,依土而行。”这句话的意思是,选择皇陵的最佳地点是石山土穴,因此大多数皇陵都修建在山附近,或者直接修建在山中。比如唐朝武则天的乾陵,就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乾县北部的梁山上。这正好印证了《葬书》的理论,几乎所有皇陵都与山有关系。
第二句是“夫葬,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这是古代风水学中的重要法则。意思是,皇陵前方要有朱雀山,后方要有玄武山,两侧分别有青龙和白虎山,而山水要自然形成,才能聚集灵气。因此,大部分历史上的皇陵都依山傍水而建。
《葬书》还进一步解释了山的定义,特别是“后玄武”指的就是一座高大的山。理想的风水地形是,山的背后是高大的山脉,前面则要有蜿蜒的小山包。此外,皇陵的两边最好有自然水流的河流,这样的地形最适合修建皇陵。然而,历史上并非所有皇陵都能做到这一点,尽管大部分皇陵确实是依山傍水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