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南宋是一个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的朝代,而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赵构在南京继承皇位,为百姓打开了一扇通往幸福生活的大门。你看,有些人能够顺利地继承皇位,而有些人则要么追求无果,要么是等到胡须花白才终于迎来希望的曙光。南宋的第三任皇帝赵惇,就是这样一位经历了艰难继位过程的帝王。那么,这背后到底有什么故事呢?
这个故事要从南宋第二任皇帝宋孝宗赵眷以养子的身份继承皇位说起。当时,赵惇只是赵眷的第三个儿子。按照当时的嫡长子继承制度,原本皇位是与赵惇无缘的。然而,宋孝宗的皇长子,即当时的庄文太子赵愭不幸英年早逝。这样一来,皇位继承问题变得扑朔迷离,原本应该是谁继位,突然变得没有定数了。
实话说,宋孝宗并不是那种一板一眼、严格按照长幼顺序来决定继承人的皇帝。他并没有因长子去世而局限于传统的继承方式。虽然他深知皇位继承的重要性,但他也了解每个儿子的性格。二儿子性格温和,宽厚仁爱,虽然是一个好人,却并不适合应对充满变数的朝政。而三儿子赵惇,虽然年纪较轻,但他有着更出色的政治才能和机智,性格上也更符合做皇帝的需求。因此,尽管赵惇排在第三位,宋孝宗还是最终决定让他接替太子之位。
于是,赵惇开启了他漫长的继位之路。这段继位过程一共持续了十八年。十八年是什么概念呢?放到今天,几乎就是一个人的青春岁月;在古代,更是极其漫长的时间。等到赵惇最终继位时,他已经四十多岁,正值“不惑之年”。在古代,人的寿命并不像今天这样长,而巧合的是,宋孝宗身体非常硬朗,居然比儿子赵惇还要健康。赵惇渐渐感到自己等不及了,于是开始暗示父皇:“父皇,我的胡须已经白了,下人都送来了染须膏。”他暗示自己年纪已经不小了,希望能够早些继位。但宋孝宗并不在意,反而笑着回应:“有了白胡须,反而显得你更有威望,不需要染须膏。”赵惇的暗示显然没能如愿。
直到赵构,也就是南宋的第一任皇帝去世后,赵惇的继位之路才迎来转机。宋孝宗是一个非常有孝心的皇帝,因此在赵构去世后,他决定守孝三年。就在这三年期间,赵惇得以逐渐接管朝中事务。三年守孝期满后,宋孝宗亲眼见识到了赵惇的能力,终于决定将皇位传给他。于是,赵惇的漫长继位之路终于画上了句号,顺利登上了皇位。
本以为赵惇继位后可以大展拳脚,但没想到,原本低调的皇后李凤娘在他登基后变得更加嚣张跋扈。她因不满宋孝宗曾拒绝立她的儿子为太子,开始挑拨赵惇与父亲的关系,甚至有意离间父子二人。这种内斗和权力斗争,最终导致赵惇被冠上了“不孝之名”。仅仅五年后,他就被迫让位,结束了自己的皇位生涯。